新加坡衛生部長稱客工檢測次數有增無減 駁斥國大傳染病專家說法

2020年04月28日   •   8721次閱讀

近日有專家指政府減少在客工(外國勞工)宿舍進行檢測,才使得確診客工人數下跌,新加坡衛生部長顏金勇昨天在跨部門抗疫工作小組記者會上駁斥這個說法。

新加坡國立大學醫院傳染病科高級顧問醫生戴爾·弗斯爾(Dale Fisher)教授上個周末接受媒體訪問時說,在一些感染率較高的宿舍,一旦客工出現呼吸道疾病症狀,就幾乎能斷定已感染冠病,無須接受檢測,直接被隔離。

弗斯爾教授上周指出,新加坡政府減少在客工宿舍進行檢測,才使得確診客工人數下跌。(海峽時報)

顏金勇昨天強調,當局並沒有減少檢測,反而一直增加客工宿舍的檢測量,檢測進度也沒有放緩。他透露,自冠病疫情暴發以來,已有2萬1000名住在宿舍的客工接受檢測,相當於每15名客工中就有一人。

「這個檢測率比韓國(每90人中檢測一人)來得高,也遠超出其他國家和地區如美國、英國和香港。」

截至昨天(4月27日)中午,新加坡已有1萬2183名住在宿舍的客工確診染病。

醫護人員正在醫療站採集客工的拭子樣本,以檢測是否染病。(梁偉康攝)

顏金勇透露,新加坡目前每天檢測約3000名客工。在感染率極高的宿舍,當局在檢測結果尚未出爐前,就會把出現症狀的客工隔離起來,以迅速提供醫療援助。積極檢測也有助於斷定病毒在宿舍的傳播程度,當局先從感染率較高的宿舍開始,下來將繼續為其他宿舍的客工檢測,包括住在工廠改建宿舍的客工。

顏金勇解釋:「檢測的主要目的在於診斷病患,為他們提供適當治療;追蹤病例接觸者,以控制病毒進一步蔓延,以及針對高風險群和特定群體進行監測。」

新加坡衛生部指出,當務之急是要檢測那些繼續從事必要服務卻已搬出宿舍的客工,以降低病毒在工作場所及社區傳播的風險。

顏金勇透露,政府目前每天檢測約3000名客工,而積極檢測也有助於斷定病毒在宿舍的傳播程度。(檔案照)

當局也將擴大檢測範圍以保護較容易被感染的群體,包括與年長者有密切接觸的療養院職員,以及經常接觸確診病例的醫療人員與前線人員。

新加坡國家發展部長兼財政部第二部長黃循財說:」每當我們進行檢測,就有助於及早發現病例及避免形成新感染群。」

比起4月初的平均每天2900個檢測,新加坡目前每天可進行超過8000個檢測。

黃循財指出,擴大檢測能力,對於新加坡在病毒阻斷措施結束後逐步安全地放寬限制及恢復經濟活動至關重要,但他重申,履行個人社會責任和遵守安全距離措施也同等重要。

黃循財說:「檢測結果呈陰性未必代表沒染病,而可能只是處於病毒潛伏期,因此遵守防疫措施必須作為整體防疫策略的一部分來進行,以延緩病毒傳播,最終戰勝冠病。」

新增799起病例僅半數與已知感染群相關

新加坡27日新增799起冠病病例,當中18起為社區病例。(檔案照)

新加坡昨天(27日)新增799起冠病病例,當中18起為社區病例。新加坡總病例目前已達1萬4423起。

在新增的病例當中,有764起是住在客工宿舍的工作準證持有者、17人是住在宿舍外的工作準證持有者。另有18人屬於社區病例,當中14起是新加坡公民和永久居民,四人是長期證件持有者。

昨天只有一半(51%)新病例與已知感染群相關,比往常來得少。其他新病例的關聯則有待進一步調查。

昨天新增七個感染群,當中包括新加坡首個收容所感染群Acacia Home,該感染群繼前天出現一起病例後,昨天又多14人確診,當中包括12名住戶和兩名職員。若這14人都是社區病例,這意味著排除收容所的病例後,昨天的新社區病例只有四起。

新加坡首個收容所感染群Acacia Home,該感染群繼前天出現一起病例後,昨天又多14人確診。(海峽時報)

多兩名年長病患去世

新加坡昨天也有多兩起病例因冠病併發症病逝,他們是本月8日確診的82歲新加坡男子(第1595起病例),以及本月20日確診的81歲新加坡男子(第9682起)。新加坡國家傳染病中心已聯絡死者家屬提供援助。

新加坡目前已有14人因冠病過世,他們多是年長者。

此外,新加坡社區病例也持續下跌,從過去的每周平均29起,下滑至上周的每天平均20起。關聯不明的病例則從過去的每周平均19起,下滑至上周的每天平均13起。截至昨天,共有536起仍與其他病例找不到關聯。

黃循財: 社區病例保持個位數才有望逐步解封

新加坡須將社區感染人數維持在個位數,才能解除病毒阻斷措施並逐步恢復經濟活動。屆時,新加坡也須擴大檢測規模,並藉助科技以更好地追查病患,才能將新一輪傳播的風險降至最低。

黃循財昨晚也在跨部門抗疫工作小組記者會上指出這點。他說,阻斷措施正在發揮作用,社區感染人數近日逐步下降,但政府希望盡全力將人數降至個位數,並且得持續一段時間。

黃循財說,新加坡須將社區感染人數維持在個位數,才能解除病毒阻斷措施並逐步恢復經濟活動。(檔案照)

到時,新加坡便能逐步放寬措施和恢復經濟活動。黃循財坦言,隨著更多企業恢復營業、更多人通勤上班,確實存在新一輪傳播的風險,因此新加坡必須以精細調準(calibrated)的方式小心行事。

與此同時,病毒檢測和科技是新加坡逐步開放經濟的兩個重要助力。新加坡必須提升病毒檢測能力,不僅通過現有的聚合酶鏈式檢測法(簡稱PCR),也正在探索新科技,包括可迅速擴大檢測規模的即時檢測法。

黃循財說:「我們每次進行這些檢測,都有助於及早發現病例,防止任何感染群的形成。」

此外,新加坡也須藉助科技追蹤人們的動向,尤其是在出現新病例時,當局必須能夠迅速介入,追蹤和圍堵病例的密切接觸者。

待社區感染人數下降 將探討放寬住家烘焙等限制

黃循財透露,當局正在圍繞病毒檢測和科技這兩個重點制訂計劃,會在之後分享更多細節。他也指出,由於病毒阻斷措施的成效會滯後10天至14天,因此繼政府上周收緊阻斷措施後,還需要一兩周才會見效。

另外,阻斷措施上周二(22日)收緊,在家經營餐飲生意的人被禁止營業,包括住家式烘焙師在內,引發馬來社群的關注,因為齋戒月期間,這類生意是許多人的重要收入來源。

在往年的齋戒月期間,新加坡各地都設有齋戒月市集。但受疫情影響,今年的齋戒月市集已取消。(梁偉康攝)

黃循財昨天表示,待社區感染人數下跌,政府將檢討阻斷措施,並可能放寬一些限制,包括上述禁令。當局到時會讓民眾知道哪些活動可以恢復。

「我們理解有些群體會受到影響……我們尋求大家的耐心和合作,讓我們共同努力,充分善用『斷路器』抗疫時期。」

顏金勇也說,只要新加坡還有無關聯病例,不論是在客工群體或廣大社群中,都意味著社區里存在尚未發現的傳播鏈。「因為這些病例必然源自某個人,而這個人尚未被找出來。」

「因此,我們必須謹記,社區中將始終存在病毒傳播,必須盡力把社區中的無關聯病例數量減到越少越好。即便如此,仍存在一些風險,但我們須要管理風險,並儘可能降低風險,才能開始放寬和解除阻斷措施。」

驚魂急剎!巴士為避違規 U 轉轎車,近 20 名乘客車內 「失控拋飛」
2025年04月26日   •   10萬次閱讀
16歲兒沉迷「特殊按摩」花光積蓄 父母怒揭按摩院誘未成年
2025年04月27日   •   7萬次閱讀
被酸「剛喪夫就這樣開心」 馬藝瑄回應讓人心疼
2025年04月26日   •   7萬次閱讀
新加坡16歲「嫖娼」不違法?!揭秘本地色情行業真實收入
2025年05月01日   •   6萬次閱讀
牛車水食肆紛爭升級!女店長與店員當街互毆,雙雙送醫一人被調查
2025年04月29日   •   5萬次閱讀
【GE2025】 「我們拿雞翅,但送你整隻雞!」 行動黨候選人言論引關注
2025年05月01日   •   4萬次閱讀
老字號潮州肉脞麵攤主欲退休 擬以60萬新元售秘方  
2025年04月27日   •   4萬次閱讀
凌晨玩「寶可夢」捉精靈 老婦遇匪5手機被搶
2025年04月28日   •   4萬次閱讀
新加坡38歲女子在惹蘭勿剎一帶,遭兩名陌生男子襲擊綁起後搶劫
2025年04月29日   •   3萬次閱讀
新加坡知名馬拉松賽事驚現悲劇,一名45歲男子比賽中暈倒,搶救無效身亡
2025年04月28日   •   3萬次閱讀
鄰居洗地10次半夜敲佛 七旬翁受不了要賣房
2025年04月27日   •   3萬次閱讀
捲土重來! 「蹭飯女團」討錢 專挑阿叔下手
2025年05月01日   •   3萬次閱讀
【GE2025】本屆大選20名議員引退 包括五名一屆議員
2025年04月26日   •   3萬次閱讀
好兇!女司機搶泊車位 搶贏了還囂張這麼做
2025年05月02日   •   3萬次閱讀
三周後的生命重逢!里峇峇利路火災獲救孩童家長淚謝救命客工
2025年04月30日   •   3萬次閱讀
【GE2025】工人黨群眾大會人山人海 行動黨阿裕尼候選人:我們不怕
2025年04月28日   •   3萬次閱讀
連續3期頭獎 無人中 28日料送出千萬多多
2025年04月26日   •   2萬次閱讀
因澡堂偷拍醜聞!新加坡前外交官抗疫獎章被正式褫奪
2025年04月30日   •   2萬次閱讀
月台喝水險挨罰 留學生:一口差點喝掉500新幣!
2025年04月30日   •   2萬次閱讀
反對黨:婚外情!洗錢!貪污!買不起房!新加坡要淪為乞丐國度!
2025年05月02日   •   2萬次閱讀
14 歲少年犯罪 「狂飆」!持槍搶劫、下藥盜竊、無證逆行,終入青年改造所
2025年04月30日   •   2萬次閱讀
東方比利返新投票 甩肉21公斤展新貌
2025年04月28日   •   2萬次閱讀
鄰居難忍異味報警 七旬輪椅叔被發現暴斃家中成腐屍
2025年05月02日   •   2萬次閱讀
【GE2025】行動黨華人新人秀淡米爾語 尚穆根贊:連印度人都震驚
2025年04月27日   •   2萬次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