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立體書、機關書、虛擬實境和增強實境書、紙雕書、有聲書……市場上學習華文的印刷和科技產品琳琅滿目,華文補習教師蔡玉環(40歲)10多年來收藏上千件讀物和教具,激發三個孩子接觸華文的好奇心和興趣,也讓學習華文不枯燥乏味。
蔡玉環是離職的中學華文教師,目前從事華文補習,也是三個年齡三歲、七歲和九歲孩子的母親。她於本月19日投函《聯合早報》,發表了她對本地華文教學的觀點。
蔡玉環受訪時說,學習華文的環境和契機非常重要,家長可以從這兩方面入手,為孩子創造學習華文的環境和契機。
「我每天會和孩子們有至少10分鐘閱讀華文的時間。畢竟平時很忙,只能利用這些點滴時間。有時在放學的路上,我會和跟孩子聊聊、玩詞語接龍遊戲,看到什麼事物,就從那個事物開始,他們很喜歡。」
家中設「閱讀角落」 主題定期更新
蔡玉環家中設有「閱讀角落」,而且定期更新主題,製造新鮮感吸引孩子的注意力。
「我們組屋頂層的花園被改成一個小菜園的時候,我選出一些跟種植植物有關的繪本、教具和工具包等,放在閱讀小角落裡。他們放學一進家門的時候發現家裡變樣了,就被吸引去翻一翻那裡的教具。」
蔡玉環說,一些家長可能覺得自己的華文不好,對孩子的華文教育無從下手,但市場上的教具應有盡有,除了上網找,圖書館裡的藏書也很豐富,學校教師也會樂意推薦。
她還記得有一名多年都沒有使用華文的家長,為了給孩子樹立好榜樣而學習華文,結果自己的華文水平突飛猛進。
蔡玉環的大女兒夏韶辰(9歲)今年就讀小學三年級。蔡玉環以講述成語故事的方式,讓女兒對這些成語印象深刻,也便於記憶垂涎三尺、一箭雙鵰,刻舟求劍等。
夏韶辰受訪時說:「我喜歡學華文,因為華文有很多成語故事,教我們做人的道理,讓我們變得更聰明。」
她認為學校的華文課並不會枯燥乏味。「我的華文老師會跟我們玩一些遊戲,也會讓我們種綠豆,觀察綠豆的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