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加坡已成功成為東協金融科技的中心,預計超過40%的東南亞金融科技公司均設立在此,擁有750多家實體。憑藉投資和銀行業的優勢,新加坡擁有大量專注於垂直行業的金融科技領域企業。隨著金融科技市場的逐步成熟,許多新加坡金融科技公司正專注於在監管科技(RegTech)領域為企業提供服務 — B2B(企業對企業)模式,或提供增強型客戶服務。儘管新加坡沒有純金融科技獨角獸,但Grab等聚焦技術的解決方案提供商發展態勢良好,已開始通過移動錢包或資金轉帳的方式,提供金融服務。
展望未來
長期以來,新加坡的繁榮建立在將自身塑造成亞洲可靠的國際商業中心的基礎上。儘管新加坡在金融科技方面很大程度上遵循了同樣的方法,但同時也採取了一些大膽的監管決策,尤其是在區塊鏈和加密貨幣方面。隨著金融科技市場日益成熟,「金融」和「科技」之間的界限也愈發模糊,金融科技也越來越多地融入現有業務,創造新價值鏈的同時實現新舊產業的連接。新加坡已經做好充分的準備搭上這些變革的順風車。

在未來幾年裡,以下幾個領域值得關註:
首先,新加坡本土的純金融科技「冠軍企業」會成為獨角獸嗎?新加坡在鼓勵和支持金融科技初創企業方面付出了巨大努力,打造出純金融科技領域的知名企業將是這一戰略成功的最好證明,同時也鞏固了新加坡作為國際人才和資本首選目的地的地位。目前的競爭者包括Smartkarma(一個提供投資研究的平台)和Everex(一家基於區塊鏈的結算、轉帳和貨幣兌換解決方案提供商)。

或者,成功的初創企業會被更大的企業收購嗎?就像新加坡保險科技公司PolicyPal(新加坡金融管理局金融科技監管沙盒的第一個畢業生)的案例那樣?事實上,新加坡最成功的金融科技公司很可能遵循低調的B2B模式,為國際企業提供基於區塊鏈及其他技術的解決方案。

全球多國都將關注新加坡加密貨幣市場的發展。該國積極的監管立場和對加密交易所等企業的鼓勵態度,使其在加密資產市場中處於領先地位。由於加密貨幣市場仍在經歷動態變化,加密資產能否成為主流資產類別,以及加密貨幣的使用是否會更加廣泛,還有待進一步的觀察。沃倫•巴菲特(Warren Buffet)是著名的懷疑論者,他將比特幣描述為「可能是老鼠藥的平方」,而吉姆•羅傑斯(Jim Rogers)則認為,最終政府將控制加密貨幣,其價值終將降至零。對此,著名對沖基金經理保羅•都鐸•瓊斯(Paul Tudor Jones)表示,他已將2%的資產投資於比特幣。而最近對機構投資者進行的一項富達調查顯示,60%的機構投資者認為加密貨幣可以在自己的資產組合中占有一席之地。新加坡很可能處於發展前沿。

與此同時,2020年4月頒布的5G行動電話牌照為物聯網服務的顯著增長奠定了基礎。5G的速度約是4G的20倍,且延遲更低,這為一系列全新的可能性提供了機會。儘管預計截至2022年底,物聯網的覆蓋率將只能達到50%(到2025年將覆蓋新加坡全國範圍),但新加坡的地理位置、人口密度和財富無疑將使其成為具備高度吸引力的物聯網服務先驅。

獲得牌照之後,新興數字銀行參與者能否在新加坡市場嶄露頭角也將水落石出。現有企業看似已經建立了一個相當強大的地位,新參與者或許無法迅速取得進展,但由於這一領域中有許多非銀行企業,一些試圖改變現狀的激進商業模式可能會隨之出現。
總體而言,新加坡可以說是亞洲金融科技之都,也是全球金融科技領域的佼佼者。在過去的幾年裡,金融科技已經從一個初創業務和新興技術的集合體發展成為對消費者和企業都將產生巨大影響的領域。金融科技目前正逐漸成為商業世界的主流,對企業和投資者來說都是巨大的上行機會。
本文諮詢源於https://www.sgx.com/zh-hans/research-education/market-updates/20200717-singapores-fast-growing-fintech-secto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