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2030年末,預計全球將有6億人生活在極端貧困中。過去三年,受新冠疫情、戰爭和氣候變化的經濟衝擊,減貧工作一度受挫。
世界銀行集團(以下簡稱「世行」)常務董事兼財務長安舒拉·坎特女士(Anshula Kant)在新加坡國立大學(NUS)近期開展的一次講座中說道,現在許多地區人口還面臨著「學習貧困」問題。
安舒拉·坎特女士說:「直到今天,在新興市場和發展中國家,預計有近70%的兒童到了10歲還無法閱讀和快速理解一篇簡單的故事。」這樣下去,這些孩子可能終身喪失學習能力。
這些問題發人深省。好在,我們仍可寄希望於資本市場,利用它們的力量促進可持續發展。新國大管理學院和國大可持續與綠色金融研究所 (SGFIN) 最近聯合舉辦的一次演講中對這一概念進行了探討。
可持續性援助
在全球可持續金融領域中,世行扮演關鍵角色,竭力向其189個成員國提供經濟援助、傳授金融知識。世行的宗旨是讓所有國家和地區擺脫絕對貧困,促進世界各國共同繁榮。
舉措之一就是,國際復興開發銀行(IBRD)和國際開發協會分別向中等收入國家和低收入國家提供貸款、進行撥款。

▲圖為安舒拉·坎特女士(左)和主持人蘇米·阿加沃教授(Sumit Agarwal)在問答環節中輕鬆互動。
為各國的發展提供資金固然重要,但提供資金的方式也很重要。坎特女士說:「國家的發展必須以可持續發展的方式進行。」
尤其是在如今這樣的形勢下,氣候變化使得最貧窮國家雪上加霜。
在新加坡國立大學創新4.0大樓,坎特女士對大廳里70多名觀眾說道:「我們正在努力尋求一條發展整體經濟的新途徑,使得各行各業能在經濟發展的同時保持氣候友好、綠色低碳發展。」
為了實現這一願景,世行會對項目的短期及長期的環境風險進行評估,根據評估結果,在貸款計劃批准之前制定碳排放方案。
世行集團
世行集團成立於1944年,由五大機構組成,還涉足綠色債券市場。IBRD在資本市場發行了可持續發展債券,試圖獲取股東資源。基於以往發行綠色可持續債券的經驗,IBRD向政府和相關機構給出建議、提供技術支持,以創造出獨立自主的綠色、社會和可持續(GSS)發行的環境。
坎特女士認為,報告會和信息披露可以讓更多投資者更加了解並加入可持續投資領域,這也將有效提振GSS債券市場(該市場僅占全球債券市場不到3%的份額)。

▲參加講座的學生們都對坎特女士對未來可持續發展金融的見解饒有興趣。
從「棕色」向「綠色」轉型
然而,債券的發行仍面臨一些挑戰,比如如何發行低碳轉型債券、如何規避「企業漂綠行為」。新加坡國立大學商學院傑出金融學教授蘇米·阿加沃在他主持的現場問答環節中提出了一些類似的關鍵性話題。
阿加沃教授同時還是經濟和房地產系的教授,以及新國大可持續金融和綠色金融研究所(SGFIN)的所長。他提出的其中一個話題就是非環保型公司如何發行低碳轉型債券,以促進公司轉型為環保型公司。
坎特女士表示,實體發行低碳轉型債券的想法很有意思,但問題是如何讓更大範圍內更多公司實現低碳轉型,坎特女士特彆強調了交易合規、透明的重要性。
提到「企業漂綠行為」這一現象,坎特女士表示:「債券發行領域中,以統一的方式進行數據披露對於投資者來說十分有必要,因為這有助於投資者評估他們所投資金的用途。」
她繼續補充道,對發展中國家或不具備複雜技術、信息或數據挖掘能力的國家而言,分類法和報告標準應該考慮這些國家的情況進行簡化或明晰化,從而避免產生相反的效果。
Lekha Patmanathan是新加坡國立大學可持續與綠色金融理學碩士項目的學生,她提到會議上討論的這些很細緻的問題讓她大開眼界,她也因此對國際組織的作用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在我看來,他們(世行)彙集全球資金,以低息貸款、無息貸款甚至贈款的方式來幫助那些有需要的國家,他們做的這件事舉足輕重,」坎特女士繼續說,「我們從社會和環境層面來幫助這些國家,最終目的是為了實現人類社會更加美好的明天。」
同樣地,新加坡國立大學商學院金融專業三年級學生Yuya Minami說道,世行對人力資本開發的重視,深深地引起了我們學生群體的共鳴。
Yuya今年夏天將在世行總部華盛頓實習,她說:「現在,我對世行的職責及其如何改變世界已經有了全新的認識。」
文章英文版首發於新加坡國立大學商學院官網
原文標題為 Helping developing countries while driving sustainabili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