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兩年,最熱門的話題就是:躺平。
看一張圖就懂, 這張圖完美解釋了躺平青年的現狀。
不過,在新加坡40歲的進階年齡, 「窮忙」突然躥紅... 或許背後更是不為人知的血和淚...
因為再努力也不夠...

(圖:來源自網絡)
「躺平」因為感覺自己離目標越來越遠,追趕無望,乾脆降低物慾,減少現實追求,不反抗,只順從,已達到一種心境的平和。
延伸發展到,他們不消費,不結婚,不買房,甚至不談戀愛,將就活著即可。
其實這種現象,在早年的日本,韓國,都已經出現過,不就是低慾望麼,只屬於一種另類的社會現象。
而新加坡一批未滿40歲進階年齡人群長期陷「窮忙」窘境...
「我20來歲時一人打兩份工,每月有四五千元入袋,現在自己月入1000元左右,非常無奈。」
38歲阿哲(化名),2001年在工藝教育學院僅上了一年的建築服務Nitec課程就輟學。服完兵役後,他憑技能申請到一份在機場當技術員的工作,薪水2700元,對當時的他來說,已相當可觀。加上他晚上到夜店當巡場,每月可賺四五千元。
阿哲後來結婚生子,決定結束日夜顛倒的生活,但由於學歷低,他只找到日薪55元的保安員工作。之後阿哲被裁,後來當送餐員。
「起初我每天工作七八個小時,可賺約3000元,但2019年起更多人加入,競爭激烈,平台調整佣金制,後來每月只能賺一兩千元。」
他和妻子育有六名子女,年齡介於六個月至6歲。
阿哲最近改當包裹派送員,在自己社區內送包裹。明年最小的兒子上託兒所後,他打算找一份全職工,也不排除上課提升技能,當回技術員。他希望有一天能購買自己的組屋,讓孩子有更好的成長環境。
「我每天都覺得壓力很大。但不會在孩子面前顯露。如今最重要是照顧孩子的生活需求,我自己缺什麼倒無所謂。」

(圖:來源自網絡)
而阿哲的經歷,並非個案...
在新加坡,有一這樣一個群體,他們承受著年輕資歷淺和學歷低的雙重劣勢,容易陷入「窮忙」的窘境。
新加坡國立大學社會服務研究中心2020年10月至2021年3月進行一個關於青年陷入「在職貧窮」(In-Work Poverty)的大型研究。
研究發現,擁有工教院或更低學歷者,家庭月入中位數介於3300元至3500元。他們一般從事技術和輔助專業人員、服務及銷售員、機械操作員等工作。當中,11%屬於平台人員,即送餐員或私召車司機等,面對低薪和職業前景欠佳等狀況。
值得注意的是,以月薪中位數來說,擁有工教院學歷的受訪者,與中學或更低學歷者無區別,同為2000元。其中一個可能原因是在這項研究中,持工教院證書學歷者稍微較為年輕。
持大學文憑或更高學歷的年輕人,收入比其他學歷組別明顯更高,月薪和家庭月入中位數分別為4200元和8000元。

(圖:來源自網絡)
教育程度低的年輕人與學歷和收入較高的同齡人相比,更容易面對「時間不夠用」的挑戰。
他們當中,有些工時非常長,每天超過10小時,還須輪班或在周末假日工作等。由於工作性質等因素,他們無法掌控時間,更無法在上班日抽空進修。在這種情況下,有意自我提升的年輕人也會因沒時間或沒有能力承擔費用,而無法參加有助提升技能、改善就業前景的課程。
接受研究團隊訪問的工教院畢業生當中,有不少從事的職業,與學歷更低的非工教院畢業生相當類似,工資也沒有明顯更高。
這意味著,提升工教院畢業生薪金和職業前景的工作,仍然至關重要...
所以,學習提升才是和收入掛鉤的永恆話題...

(圖:來源自網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