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俄烏戰爭爆發以來,數以百萬計的人逃離了烏克蘭,然而,一對新加坡夫妻林寶燕和陳鎮升卻一再往返烏克蘭和新加坡,甚至成為當地的永久居民。
39歲的林寶燕和她的丈夫陳鎮升深入戰場,他們的目標是為失去棲身之所的當地人重建家園,給予他們延續生命的希望。這對夫妻的行動展現了對人道主義事業的堅定承諾,儘管在戰亂地區工作充滿風險,但他們願意冒險以幫助那些在衝突中受苦的人。

林寶燕在接受新加坡本地媒體《8視界新聞網》的採訪時表示,他們夫妻倆於去年4月左右前往德國,參與幫助烏克蘭難民的工作。最初,他們計劃只在那裡幫忙一個月,然而,當其他義工準備返回新加坡時,林寶燕卻感到了不舍。
她想到:「就這樣結束了嗎?真的就回來新加坡嗎?還是有什麼能夠幫忙的嗎?」出於這個想法,林寶燕和陳鎮升驅車直奔烏克蘭,繼續他們的志願服務工作。這種無私的奉獻精神使得他們成為當地人們的支柱,為那些在戰亂中受苦的人們搭建起了臨時避難的家園。
林寶燕回憶說,他們剛到達烏克蘭時,那裡的情況非常惡劣。許多烏克蘭人都試圖逃離戰場,但由於男性需要參軍而不能離開,他們只好被迫與家人分別。
戰爭已經摧毀了許多基礎設施,包括房屋、學校和醫院。當地不時會響起警報,提示民眾躲進地下室,以避免被炮火攻擊。這種緊張的局勢使得居民們生活在不確定性和恐懼中,每天都在為生存而努力。

林寶燕夫婦親身經歷了戰亂給當地人們帶來的困境和痛苦,這進一步強化了他們為烏克蘭提供幫助的決心。他們的志願服務不僅提供了物質援助,更是一種給予心靈慰藉和支持的方式,為當地社區帶來了希望和溫暖。
獅城夫妻自掏腰包為當地難民重建家園
面對眼前滿目的瘡痍和人們的苦難,林寶燕和丈夫決定要為當地人重建家園。由於夫妻倆在新加坡擁有一家建築設計公司,而陳鎮升也具備相關專業知識,他開始著手設計簡單的建築藍圖。
為了實現這一目標,他們創建了援助團體「愛在烏克蘭」(Love On Ukraine),並通過該組織為建房籌款。除了向其他人募捐外,夫妻倆也親自投入了大量資金,總開銷已經達到了六位數。

他們設計的貨櫃式房屋不僅能夠防寒,還能夠抵禦炮彈襲擊。這些房屋內部配備了廚房和廁所設備,足以滿足當地居民的長期居住需求。


圖源:8視界
除了提供住房,林寶燕和陳鎮升還為當地提供了發電機,這對醫院的運作尤為關鍵。林寶燕表示:「前線醫院的情況非常困難,因為有很多人爭相進來接受治療。醫生一直在努力拯救他們,但有時機會是非常渺茫的,因為缺乏電源。因此,我們攜帶了很多發電機,以確保醫院能夠進行手術,全力拯救那些需要幫助的人。」
通過提供發電機,他們為醫院提供了必要的電力支持,確保了醫療設備的正常運行,為醫生提供了更多拯救生命的機會。這一舉措體現了他們對於提供全方位援助的承諾,不僅滿足了居民的基本居住需求,還關注了醫療領域的緊急需求。
受傷士兵贈予他們軍徽 表達最高敬意
夫妻倆不僅在物質上提供援助,還幫助輔導當地人,尤其是那些失去至親的人和受傷的士兵。儘管大多數人對他們非常感激,但有些老兵起初對他們持負面態度,後來理解了他們的善意才改變了看法。
林寶燕表示:「他們就問,為什麼你要這樣做?我就告訴他們,我真的很珍惜他們的生命。」
為了表示感激,一些士兵們甚至贈送給夫妻倆他們的軍徽,這象徵著對他們的最高敬意。這種深深的情感交流讓林寶燕非常感動。

在夫妻倆的卓越行為得到當地政府官員的知曉後,他們被授予烏克蘭的永久居民身份,使他們能夠自由進出烏克蘭。這一榮譽是對他們為當地社區所做貢獻的認可,也反映了他們無私援助的價值和影響力。
林寶燕表示:「由於簽證難以獲得,有一次我們進入烏克蘭時,我們感覺可能是最後一次。那一次我們一次性建造了幾百間房屋,幫助了好幾千人。突然間有一位政府官員看到我們正在幫助那麼多孤兒院、醫院和教會,他說,你們正在為我們的國家進行重建,我們要支持你們。」
這位政府官員的認可不僅是對夫妻倆所做努力的讚揚,也是對他們為烏克蘭社區帶來希望和改變所做貢獻的肯定。這一認可最終體現在他們被授予烏克蘭永久居民身份的決定上,使得他們能夠更自由地為當地社區提供支持和服務。

接下來還會一直幫助當地難民
目前,林寶燕夫婦基本上每次都會在烏克蘭逗留一個多月,然後返回新加坡,繼續籌集物資,再次前往烏克蘭。在他們和其他義工的幫助下,如今有更多的烏克蘭人重新擁有了棲身之所。不少失去丈夫、曾考慮墮胎的婦女也決定生下孩子。在戰火連天之下,這些積極的變化為當地人們帶來了一絲對未來的希望。
林寶燕夫婦的不懈努力和無私奉獻展現了人道主義援助的真正力量,他們不僅提供物質支持,還關心並滿足了當地社區的精神需求。這個故事是對愛心和勇氣的真摯讚頌,也彰顯了善行的深刻影響。
林寶燕坦言,身邊的許多人都會問他們為什麼要冒著生命危險前往戰爭前線。
她表示,她把幫助他人看作是一種使命。儘管許多專業人士在戰爭爆發後選擇撤離烏克蘭,但她認為這是當地最需要幫助的時候。她希望「能幫一個是一個」,並承諾一直提供援助,直到有一天烏克蘭人不再需要他們的幫助。
在今年11月中旬,林寶燕和丈夫再次前往烏克蘭,與來自本地和其他國家的20多名義工一同行動。這次他們準備了多達200公斤的圍巾、創傷治療工具和醫療設備,旨在幫助當地人抵禦寒冬、撫慰心靈和治療傷口。

林寶燕表示:「當你看到這些人如此無助和絕望時,你為他們做出的微小貢獻,一點一滴的出現,都能夠改變他們的生活。我想我們是不會後悔的。」
當今社會能夠如此無私幫助他人的善良的人真的少之又少,有的人甚至覺得這樣不求回報的善良是愚蠢。
但小藍覺得這樣的人性才是代表了真善美,應該被更多人知道。你又是怎麼看待這對獅城夫妻的行為呢?歡迎在評論區發表你的觀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