插頭香,迎春納福,祈求好運。
新加坡各大廟宇在除夕夜徹夜開門,讓香客們趕插頭炷香,每年都有大批香客把廟宇擠得水泄不通。
插頭香是華人的傳統習俗,連外國人也組團來感染佳節的喜氣。
首先讓我們聊一下,中國的新年都有哪些規矩。

守歲
在歲末午夜搗亂的怪獸變成了「夕」,一位叫做「七郎」的勇敢獵人決心除掉它,最終在獵狗的幫助下射殺了怪獸。
此後,人們就把臘月三十叫「除夕」。
除夕夜,家家戶戶都要守歲、放火炮,表示驅除不祥、迎接幸福。

請貼對聯、窗花和年畫
除夕的白天,人們開始準備做年夜飯的食材、布置自己的家,將春聯、窗花、年畫依次貼好,窗戶、門楣還要貼上福字,甚至家裡的水缸、糧食囤都得貼。
例外春聯,現在的窗花和年畫都已經很少簡單。
有的人家會將「福」字倒過來貼,表示「福到」。

祭祖
除夕還有一項重要儀式,就是祭祖,其形式各不相同。
人們多半在家中將祖先牌位依次擺在正廳,陳列供品,然後按長幼的順序上香跪拜,表示慎終追遠之意。
很多地方,「小年」時送到天上去「言好事」的灶王爺,也需在除夕「迎回來」。

年夜飯
在各項年俗中,年夜飯是重頭戲:熱菜、涼菜、美酒……年夜飯多半是本地家常菜,南北略有不同。
比如北方一般吃餃子,南方不少地方則會吃年糕。
吃餃子取「新舊交替、更歲交子」的意蘊,吃年糕則是象徵「年高」,期盼來年過得更好。

不管南方北方,年夜飯的席面上基本都會有魚。
從熏魚、臘魚,再到清蒸魚、紅燒魚不一而足,取的則是「年年有餘」「吉慶有餘」的好彩頭。
燒香
燒香在很多人心目中都非常重要,上敬天上神靈,下敬地上祖宗,只有在人們心目中具有非要地位,才能夠用香來敬。
過年的時候也是需要去上香的,大年三十的時候上午貼好春聯以後,下午的時候就要去上香去上墳,回到家裡以後就屬於把去世的人請回去了,家裡的人就會點香來敬。

因為在我國的傳統文化中,三是非常重要的數字,在敬神祭祖的時候都會用三牲來祭拜,「一生二,三生三,三生萬物」,按照這句話說的,三是世間最大的,所以人們會用三根香來祭拜祖宗和神靈。

燒香基本上都會用三的倍數來燒,三根香是為自己燒,六根香是為兩輩人來燒,九根香是為三輩人來燒的,而十三根香就是最多的了,不能比十三根香多了。
燒香的時候需要提前把手洗了,香需要一次就點燃,香頭越旺的話越好,燒香的時候也不能在特別吵的環境里,需要相對安靜,這基本就是我們燒香的時候需要忌諱的了。
其實燒香是表達我們對於先輩神靈的敬仰,基本的禮節還是需要講的,不要太過隨意。
新加坡春節第一注香
再來看看新加坡除夕夜至第二天清晨的寺廟,可以用人山人海來形容,不僅擠爆了寺廟,周邊的交通幾乎也癱瘓,不光是華人,就連「老外」也跟著湊熱鬧,插上新春的第一炷香。
我們團隊員工也有跟著上香湊熱鬧,由於職業病就範,上前抓住一個日本人採訪。

日本少婦受訪時講到:先生是新加坡本地人,雖不是華人但至少在新加坡生活15年有餘,對於本地風俗習慣相當感興趣,也積極主動的參與,樂在其中。
本地華人雖少了中國人圍在家中吃年夜飯,打麻將等多種活動,但除夕晚上10時,距離大年初一還有兩小時,觀音堂門前開始聚集高舉大香、準備在第一時間插頭炷香祈福的香客。

寺廟一早就安排大批工作人員和保安人員,維持秩序和引導人流。
到了午夜12時前的10分鐘,香客興奮地一涌而上,圍在金爐旁,還有人帶領眾信徒一起高喊「大 家『發』啊!」等口號, 叫聲此起彼落,全場氣氛頓時沸騰起來。

午夜一到,工作人員高喊一聲「新年快樂」,眾香客聽到口令後,排在金爐邊的香客,立刻插下手上的三炷大香,接受了一年的祝福,臉上露出了雀躍的表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