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個月於上海舉行的世界人工智慧大會上,一部由人工智慧生成的新劇集預告片引起了行業代表的關注。這部劇集的靈感來源於中國古典文學文本《山海經》,展示了人工智慧在內容創作領域的創新潛力,這一事件標誌著中國在人工智慧領域的進步正在與西方相媲美,尤其是在聊天機器人ChatGPT和文本轉視頻應用程式Sora等領域的突破。

圖源:CNA
中國正致力於到2030年成為人工智慧領域的全球領導者,並將自己打造成首屈一指的創新中心。為此,中國提供了大量資金和支持,並在2017年制定了「下一代人工智慧發展規劃」,目前,國內在這一目標上已取得一半左右的進展。
逆流而上的中國人工智慧產業
中國的人工智慧發展面臨的主要挑戰在於硬體,尤其是在先進的人工智慧晶片設計和製造方面。儘管存在這些挑戰,但這些限制措施可能會為中國生產國產高科技晶片提供額外動力,並可能增強其人工智慧能力。

圖源:CNA
中國的高科技驅動力與全國性的人工智慧推動相聯繫,旨在提高生產力,並將停滯不前的中國經濟帶入下一階段。根據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的預測,到2025年,中國數字經濟的價值可能達到70.8萬億元人民幣。
無人駕駛計程車或無人駕駛計程車也在越來越多的中國城市湧現,因為有進取心的公司希望加快該領域的發展並將該領域商業化。據報道,在武漢,已經部署了大約500輛百度製造的自動駕駛計程車,並計劃到今年年底將這一數字增加到1000輛。
AI發展需要平衡風險與回報
隨著人工智慧的快速發展,技術也需要強有力的監管來規避風險,同時有望獲得回報,中國和美國與超過25個其他國家走到一起,肯定安全和負責任地使用人工智慧,中國還實施了針對行業道德和算法管理的有針對性的政策。

圖源:FACEBOOK
開源和閉源人工智慧模型之間的爭論在中國及其他地區日益激烈。百度和阿里巴巴是首批在其雲計算平台上增加對Meta開源大型語言模型(LLMs)LLaMA系列支持的中國科技公司之一。
儘管中國的人工智慧參與者既致力於利用開源模型,也致力於從零開始開發自己的模型,但當地社區往往缺乏創建模型的願景,讓社區聚集在一起應對複雜的編程挑戰,百度和阿里巴巴作為開源運動的支持者,同時也強調了堅持開源原則和回饋社區的重要性。
客觀環境在一定程度上也制約了AI發展
根據去年10月公布的跨機構計劃,中國的目標是到2025年將其整體計算能力提高超過30%。為實現這一目標,計劃在全國範圍內增設更多數據中心,以便為企業提供所需的計算資源。

圖源:CNA
在3月下旬舉行的博鰲亞洲論壇年會上,清華大學人工智慧產業研究院院長張亞勤博士指出,追求更高計算能力的同時,也將帶來電力消耗和碳排放的增加。
面對這一挑戰,分析人士強調需要持續創新,當前的挑戰在於如何以更低的計算成本提供相同質量的智能,儘管中國在人工智慧領域取得了顯著進步,但這一挑戰是全球性的,不僅中國需要面對,其他國家同樣如此。
許多國內學者表示,目前的挫折只是「非常暫時的問題」,隨著國內企業努力生產自己的先進晶片並減少對外部資源的依賴,中國的人工智慧驅動力可能會得到加強,發展前景充滿機遇,但也面臨諸多挑戰。未來,中國需要在保持技術創新的同時,加強政策引導和規範管理,以確保人工智慧技術的健康、可持續發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