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顯龍退休前對新加坡的忠告:團結,穩定,不要黨爭

上周,新加坡准總理、李顯龍接班人黃循財率領豪華代表團訪華。這說明他們的交接工作已經實質開始了——黃循財開始以總理的身份,到外面拜碼頭了。
11月初,李顯龍在活動中正式宣布,交棒給人民行動黨副總裁黃循財,李顯龍本人將不再參選總理。他同時也隱晦地說:國會中有太多的反對黨議員不是一件好事。在西式議會政治的框架下,反對黨制衡執政黨,推動政府作出更有效、公平的決策,很多時候只是一個很理想化的結果。
意思就是,這話在理論上沒毛病,合情合理。但是放到現實中執行下來,八成不是這樣。勢均力敵的議會政治大機率會變成黨爭的戰場。
李顯龍的飛升之路
近些年,全球各國的50後政治家都迎來了他們的謝幕演出
1952年的李顯龍年輕的時候就多才多藝,能力超群。別的議員公子靠著背景去讀個劍橋商科,李顯龍倒是實打實的在三一學院學數學和計算機,搞不好,李顯龍是全球僅有的會寫計算機代碼的政客。
1971年,在乃父李光耀的安排下,李顯龍參軍,然後用了八年時間高升新加坡武裝部隊總參謀長。1984年,軍隊資歷刷夠了,開始步入政壇。
同樣,李顯龍的從政之路也是一股真龍天子范——1984-1986年進入內閣,86年當選國會議員。1990年,李光耀退休,人民行動黨推舉吳作棟接任總理。
人民行動黨畢竟不是李家的黨,江山不是李光耀一個人打下來的。父子相繼也必須實現程序正義。1990年,李光耀被委任為副總理。1998年,亞洲金融危機爆發後,李光耀終於走到台前,擔任金管局局長,2001年接掌財政部——對於新加坡這樣的城邦國家來說,金管局和財政部,正是最要害的部門。2004年,吳作棟退休,李光耀正式成為總理。
新加坡的先鋒隊主義
李顯龍的政治生涯,融合了多重挑戰與轉折點,尤其是在應對經濟與社會政策爭議上所表現的政治智慧與決斷力。作為一國之首,他不僅要維持新加坡的繁榮穩定,還要在全球不確定性的環境中規劃前進的方向。
李顯龍不止一次談到,對內,李家創立的人民行動黨必須堅持自己的定位——清廉的精英。行動黨通過選舉取得合法性,但是行動黨也保證自己的成員都是高素質的精英,能做出正確、公正、高效的決策。
在李家或者說人民行動黨治下,他們其實就是披著西式議會政治外衣的先鋒隊主義——人民行動黨不像一個西式的代議制政黨,他更像是羅伯斯比爾、布爾什維克、以及當年某東方大國的列寧式政黨。
憑藉先鋒隊主義體制,千禧年後的新加坡找准了自己的定位:
首先,美國不可能一夜之間立馬衰落;其次,中國崛起不可阻擋。
那麼,如果一個國家成為中美對抗的前線陣地,那麼他有兩種可能性。
第一種可能性,自作聰明的左右橫跳,朝秦暮楚。以菲律賓為典型。今天引入中國勢力,讓出南海島嶼,明天投靠美國,擴大美國駐軍規模。
這種國家,以為自己可以「縱橫捭闔」。實際上,這種操作就是導致本國反覆成為炮灰。你投靠中國的時候,美國會朝著你死里打,殺雞儆猴,也威逼中國——但美國一般不會直接就對中國下手。反過來同理,你投靠美國的時候,中國會朝著你死里打。活在「左右逢源」的幻夢裡,後果就是一次又一次,反反覆復地成為大國博弈的炮灰而不自知,幻想著下一次背主橫跳就能把之前輸掉的一把賺回來。
第二種可能性,既跟中國交朋友、也跟美國交朋友。以新加坡為典型。只要你能保證你一直是穩定的、中立的,那兩邊都有用得著你的時候。因為大國博弈要控制烈度,對抗得差不多了就要中場休息,總不能將局勢一路升級到世界大戰吧?
誰的忙都不幫,誰的隊都不站,那麼大國對抗的時候,你才能真正的左右逢源,大國才會心甘情願地拉攏你,而不是拿你當儆猴的雞,或者擋槍的炮灰;當大國中場休息的時候,你就是最好的、最值得信賴的中介。中美都需要一個中立的交易所,中美都知道你不會徹底站到對面的陣營里。
於是乎,新加坡自然而然地,接過了香港的亞洲金融中心大旗,同時也有源源不斷地的跨國企業遷入新加坡。
為什麼李顯龍強調穩定,團結
這就是為什麼,李顯龍暗示,國會中太多的反對派不是好事。
正是先鋒隊主義體制,才能保證新加坡找准自己定位,做出正確的選擇。一旦新加坡陷入黨爭的困局中,反對黨就有可能將新加坡的立場帶偏。
西式議會政治下,可怕的不是反對黨本身。
可怕的是,政黨之間勢均力敵。以及本國域內大國之間的實力對比不平衡。
議會裡的黨派勢均力敵,那麼,就要花費更多的時間、資源互相交易、互相說服。在對抗最激烈的時候,為了奪取最高權力,必然會陷入逢政敵必反對的無異議內耗中。
與域內大國實力對比不平衡——意思是,新加坡的國力,跟太平洋兩岸的大國都是沒法比的。無論太平洋東還是太平洋西,都有扶植代理人的能力。舉個例子,靠美國吃飯的學者、資本家、或者是個什麼團體,只要美國施加點影響,他們就能組成政黨,參與選舉,推廣一些支持美國的政策。因為新加坡的體量足夠小,如果他們實施純粹的議會政治,這幾乎是一個必然的結果。
只有堅持先鋒隊主義,新加坡才能持續做出正確的選擇,才能最大可能地延長他們的國運。
當前,新加坡的先鋒隊主義正在面臨挑戰——在選舉中,人民行動黨已經拿不到當年的壓倒性優勢了。
這就有了李顯龍那一句:國會裡反對黨太多不是好事,黨爭不是好事。
李顯龍的政治遺產
在李顯龍的領導下,新加坡政府不斷尋求平衡經濟發展與社會穩定。面對挑戰,李顯龍展現了一名政治領袖的決斷與韌性,無論是經濟政策的調整,還是對國家治理的堅持,他都試圖在保持新加坡獨有的社會秩序與經濟活力之間找到平衡點。在處理公眾不滿與爭議時,他的策略往往圍繞著溝通和法律途徑,這些做法在一定程度上塑造了新加坡政治文化的獨特面貌。儘管在他的領導期間並非沒有爭議,但無可否認的是,李顯龍對新加坡的貢獻在於他不懈的努力以及對國家未來的深遠規劃。
不可忽視的是,與其父李光耀時代的直接與強勢相比,李顯龍展現了更多的包容和耐心。他在國內政治中處理敏感議題時,往往給予更多的討論空間,而不是簡單粗暴地施行權威。這種從容不迫的風格,或許正是他政治遺產中最為微妙的部分。
但說到底,恐怕,李顯龍最大的政治遺產,就是把新加坡的先鋒隊主義體制堅持了下去,交到了黃循財手上。儘管這套體制,已經被動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