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電視劇如何成為第一個在中國黃金時段播出的外國劇集?

2023年11月27日   •   3420次閱讀

新加坡電視劇如何成為第一個在中國黃金時段播出的外國劇集?

獅城藍海洋

美國與韓國兩名學者多年前發表了紅藍海洋的學術硏究,受到政界人士的認同肯定,新加坡政府在不同部門安排了長期的工作坊和講座論壇進行推廣,我也是眾多受惠者之一。

紅藍海洋核心價值是鼓勵所有行業不要擠在已經過度發展,稱為紅海洋的類別里,不惜削價割頸式去競爭謀取蠅頭薄利。進取的思維應該是在創意上設法突圍而出,找尋還未開發的處女森林,也就是藍海洋,道理知易難行,個中學問絕不簡單。

1981年,我離開了競爭熾熱的香港電視紅海洋,走進了處於藍海洋狀況的新加坡電視圈,一晃眼30多年,旅程精采多變,有時風平浪靜風光明媚,也有驚濤駭浪,烏雲密布的時候,回頭一看,總覺得不枉此行。

藍海洋之旅能夠成行,應該感謝新加坡政府洞悉軟實力對國民凝聚力的必要性,早在韓國影視韓風還在未成形之前,已經看到當時香港影視文化的發達,全球華人都在追看。70年代後期,新加坡電視頻道播出港劇節目,街道上水靜河飛,連非華族也趕緊回家收看,政府領導人深明長遠之計,新加坡需要屬於本土的高質素電視娛樂節目。

右起:蔡和平、當年的綜藝節目編導陳盛安和攝影棚技術導播陳秉智(John Tan)。

1979年,政府高層低調在香港各電視公司進行取經拜訪,深入詳細地了解娛樂電視節目如何運營,如何創作,如何製作,交出國民認收性高的電視內容。時不我予,唯一的破局是從香港大規模挖角,組成一條龍式的製作團隊,配合新加坡民風,原創獅城故事,同時培訓當地工作人員,可以長遠延續統一專業模式。縝密務實方案呈交後,迅速獲得最高領導拍板,實行了世界上首次的大規模影視技術轉移的創舉,寫下了史無前例的一章。大膽務實,實在是先知先覺的國策。

實際上,香港在60年代末電視內容素質提升,來自新加坡的電視精英蔡和平先生功不可沒,在港創造了長壽綜藝節目《歡樂今宵》,培育出無數台前幕後的專業人士,早期抵達新加坡效力的導演李志中和本人都是蔡先生第一代第二代的門生。後來新加坡邵逸夫爵士全面發展香港電視行業生態,與充滿活力的麗的呼聲,各自製作了無數膾炙人口的電視劇,紅遍全球華人社會,新港雙城記歷久以來的相輔相成,互利互惠,十分有意思。

1981年開始,一共150多位電視節目製作人員,從監製、導演、編劇、攝影、收音、剪接、武術指導、化妝特技設計等關鍵崗位人員陸續抵達獅城,開始人生新一段難能可貴的藍海洋旅程。

磨合真人騷

雖然新港兩地文化差異不大,但在意識形態上倒是不容易馬上融合無阻,遑論在創作媒體內容上,既主觀又滲入個人風格,百多名的香港影視僱傭兵在新環境所面對的考驗,甚具挑戰性,幕後人員在家居事情安頓下來後,馬不停蹄,加快深入了解獅城的民風民情,開始創作屬於新加坡的故事,務求人物情節貼地,綜藝節目也加入與社會息息相關的話題,與觀眾打成一片,儘量避免完全從香港搬來同一套的內容和情懷,失去了建立新加坡自身文化感情品牌的初心。

整個磨合的過程本身,衍生了無數的生活故事,兩地工作人員合作關係中,既有誤會、有諒解有共識,也有異地愛情開花,甜酸苦辣的情感,天天都在發生。如果當時能夠以真人秀方式拍下全程,肯定是全球媒體注目的實況劇場,甚至是可以用作學術研究的素材,保證是文化技術轉移珍貴的硏究紀錄。

80年代期間,新加坡政府為了國家未來發展,推行了雙語教育,為了增加不同方言華族的溝通和凝聚力,全面推行華語運動,我這名在日常應用華語近零的香港仔也因此受惠不淺。新加坡電視劇在這方面也全力配合國策,但當時能夠以標準華語演戲的藝人不多。窮則變、變則通的靈活處理下,新加坡為了解決這個當前難題,又再推出創舉,成立了獨一無二的配音組,由邵氏電影公司轉戰新加坡電視的毛威先生和王玫姐聯合新加坡電視台高層李明芬小姐,領導新港兩地專業的配音員為電視劇配上標準華語,既解決了演員語音的問題,也讓新加坡自製的劇集,後來能順利外銷,進入大中華市場,也成為第一個外國劇集在中國電視平台黃金時段播出,並且大受歡迎,是新加坡軟實力外銷的成功例子。

當時這個跨界合作創造新加坡電視節目品牌的總指揮鄭東發先生,魄力驚人, 在短短10年內,從每星期一小時戲劇、一小時綜藝,迅速幾何級的增加產量,幾年內發展至一星期10小時戲劇、7小時綜藝,同時成功培訓本土人材作全面技術轉移。這個軟實力的工程,成就驚人,不單華文節目受惠,還進一歨跨越到其他民族節目裡,作了另一次的技術轉移。

資料內容搜集和撰稿當時扮演了連貫四大民族電視內容跨界製作的橋樑。1979 年新加坡官方團隊在香港視察取經時,發現香港電視台人事架構上有一個全球獨有的部門—— 資料搜集撰稿,橫跨所有不同類型語言的製作,負責提供不同種類節目的內容素材,進而提高節目真實性和共鳴度,十分有借鏡參考價值。

資料搜集撰稿部門在新加坡80年代成立,部門培訓華語、英語、馬來語和淡米爾語四大語文的資料撰稿員,負責嚮導演提供各種和社會有關的素材,作為故事性和資訊節目的內容依據,藉此增加真實感;還有拍攝場地的資料提供,成為全方位內容的後勤部隊。也讓我有機會通過統籌這個部門,更深入了解四大民族的文化,體驗了多元種族的情懷,整個架構為不同族類節目內容服務延續至今。

又見藍海洋

獅城藍海洋之旅輾轉過了十多個年頭,一切應該磨合的也磨合了,應該發展的也發展了,留下來落地生根的香港團隊也安居樂業了,本土專業團隊也漸趨成熟。世事多變是常態,在小紅點上竟意外出現了另外兩個藍海洋,把正在穩歨前行的創作製作生態添加了一些意想不到的變數。

90年代中國政府決心發展影視文化的軟實力,開拓創意行業,也如新加坡一樣,借用了外力引進港台新三地編導專業,作了拍攝製作創作技術轉移,全面催生當地電視節目包括戲劇和綜藝。其中以連續劇為主,當年從新加坡轉移到中國發展的香港導演為數不少,中新兩地合拍劇集也開始啟動和萌芽。轉瞬間,當時中國13億人口的影視市場儼如一大片藍海洋,充滿了無限可能性和機會。加上由梁立人先生和江龍先生領導製作的新加坡劇集和參予的演員早在90年代已經陸續進入中國市場,今天不少中年的北京、上海觀眾對新加坡的劇集和演員還能如數家珍,耳熟能詳。此外,當時新加坡獲准在北京設立全球第一所媒體代表處,先後由麥之華和朱亮亮女士出任首席代表,遊走這片藍海洋,促進中新兩國影視文化的合作關係,難能可貴。

作者與馮仲漢(右)。

另一藍海洋出現在2000年千禧年代,新加坡政府為了向國民提供多元化電視內容的選擇, 令全世界意想不到的打破多年壟斷局面,發出另一個經營無線電視頻道的執照,讓國民多了一華語一英語頻道來挑選,也直接向當時創業行業的朋友開發了一片藍海洋,從此電視生態進入激烈的競爭環境,百花齊放,各自精彩,商家和觀眾因而直接受恵。創意人才因為有競爭對手,各出奇謀,出盡百寶,新穎點子層出不窮,那四年可以說是新加坡電視史上最燦爛最值得懷念的日子,可惜四年的競爭,藍海洋最終也變成了紅海洋的局面,最後電視頻道重組合併,一切回到原點直到現在。

新加坡藍海洋之旅,讓我有幸在各方面參予新加坡電視發展史最重要的30年, 當年28歲抵達獅城後,獲得黃金機會成為建立新加坡娛樂節目品牌的團隊成員之一,認識了這塊多元文化國家裡的人和事,更多謝接納我成為新加坡的一分子, 給予我多次經歷國內外與影視行業相關的藍海洋,能夠在國際舞台和官場任職學習,增廣見聞見識,一生受用不盡。

文樹森

作者簡介:

文樹森於1981年加入新加坡廣播局擔任綜藝節目組資料收集員,成立四種語文資料收集部門,後晉升為新傳媒娛樂節目製作副總裁。2000年任報業傳訊營運總裁,2005年出任新加坡媒體發展局電視電影發展司司長。2007年出任好萊塢馬克班納製作公司亞洲公司總裁。2009年出任星霖電影公司掌舵人。之後出任香港浸會大學電影電視教授。

《回望加利谷山》是第一本詳細記錄新加坡廣播電視發展史的重要中文書籍,是50多位曾在加利谷山新傳媒(MediaCorp)中文節目組的台前幕後人員撰寫的集體記憶,圖文並茂地講述了80年來發生在加利谷山(Caldecott Hill)的重大事件和許多不為人知的故事。

本書50個篇章分為八輯:統帥、先驅、廣播、新聞與時事、綜藝節目、華語戲劇、幕後大軍、熠熠星光,時間跨度從1942年日本占領新加坡時期一直到2016年新傳媒搬遷到緯壹科技城。真實地記錄了一批熱愛廣播電視事業的台前幕後人員,如何在摸索中學習,在學習中成長,從零開始不斷追求卓越;如何為觀眾製作更好更精彩的廣播和電視節目所付出的汗水和努力。

555

這對新加坡夫妻在中國玩了近一個月,離境時被海關質問,竟這樣說!
2025年05月02日   •   16萬次閱讀
2025新加坡准證政策大變革,全面調整要點全解析
2025年04月29日   •   15萬次閱讀
旅遊簽連續入境新加坡10次,一年待了300多天,陪讀爸爸被ICA請去「小黑屋」
2025年05月02日   •   6萬次閱讀
外國勢力干預新加坡大選!網友:原來是它!
2025年04月29日   •   5萬次閱讀
新加坡地鐵再現蹭飯女團,專盯安哥出手,30秒變370新元
2025年05月03日   •   4萬次閱讀
新加坡史上最糾結選戰:66歲副總理臨危受命,為何反成選民"燙手山芋"?
2025年05月01日   •   3萬次閱讀
在新加坡,政府能查出你把票投給誰了?然後秋後算帳?
2025年05月01日   •   3萬次閱讀
我在新加坡陪娃讀書,突然收到小三信息:「他太累了,放過他吧。」
2025年04月29日   •   2萬次閱讀
國人紛紛聲援副總理顏金勇:他「不是陌生人」
2025年05月03日   •   1萬次閱讀
新加坡全球搶人!將大批引進這類新移民!職位空缺近8萬人
2025年04月29日   •   1萬次閱讀
入境新加坡可以帶香腸嗎?
2025年05月02日   •   1萬次閱讀
留英博士到卡車司機,他從上海開電車狂飆3000公里驚現新加坡街頭!
2025年05月03日   •   9918次閱讀
25 歲的滾燙人生:從NTU校園夜宵攤到千萬麻辣帝國的逆襲密碼
2025年05月02日   •   9747次閱讀
人在新加坡過世後財產會這樣被分配?!
2025年05月02日   •   9576次閱讀
乘坐飛往新加坡航班行李丟失?官方解決方案來了
2025年04月29日   •   9234次閱讀
遍布全島!新加坡徒步50個絕美秘境路線曝光:雨林、海岸、濕地...
2025年04月29日   •   8721次閱讀
還記得28歲的你做了些什麼嗎? 那時的你會怎麼用1萬3500新元
2025年05月01日   •   4959次閱讀
「拋棄」選區沒信義? 移情別戀實屬無奈 從一而終那是運氣
2025年04月30日   •   4275次閱讀
新加坡這個自然公園要這麼玩!知道12件事玩得才爽
2025年05月03日   •   4104次閱讀
她在新加坡轉行幼教後工資破$5000,科技教育悄悄改變誰?
2025年04月30日   •   3762次閱讀
黃循財:外國人、遊客、高收入群體其實在補貼新加坡的低收入家庭
2025年04月30日   •   3420次閱讀
新幣攻破5.6關口!大選倒計時,搶占政策+匯率「黃金交叉點」
2025年04月29日   •   3420次閱讀
新加坡保險:住院/重疾/指數壽險如何守護你的未來
2025年04月29日   •   3078次閱讀
24萬富豪集體湧入新加坡!他們為何對獅城情有獨鍾?
2025年04月30日   •   3078次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