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段時間,
我們的注意力一直被疫情牽引。
那些不斷變換的數字一直牽動著我們的神經。
也許,很多人並不知道,
此時的南極和北極正發生著悄悄的變化。
這些變化同時都在釋放出一個危險的信號——
人類的命運岌岌可危。
南極氣溫首破20度!
根據美國國家海洋和大氣管理局報告顯示:
2020年1月,全球平均氣溫破紀錄。
是1880年有氣象記錄以來的最熱1月。
2020年溫室效應持續加劇……

圖源:National Oceanic and Atmospheric Administration
1
新加坡此前為減排所採取的措施
新加坡作為全球著名的花園城市,素來對環境問題格外看重,儘管是個彈丸小國,在全球減排的貢獻中所占的分量不大,但新加坡仍積極兌現在《巴黎協定》下的承諾。
新加坡政府早前宣布從2019年起徵收碳稅,這是新加坡在降低溫室氣體排放量方面跨下的一大步。受這個政策影響的主要是直接製造和排碳者,如發電廠。新加坡當局對徵收碳稅展開多年研究後,認為這是降低廢氣排放量最具經濟效益和最公平的方法。
新加坡政府考慮每公噸溫室氣體排放量徵收介於10元至20元的碳稅。這難免加重諸如最大發電廠之一大士能源的成本,政府給予業者兩年的過渡期,讓它們能夠順利轉型,減低衝擊。
其實,發電廠過去幾年已投入巨資在最具能源效率的科技上,如以高效的燃氣聯合循環發電機組(Combined Cycle Plants)取代效率較低的燃油蒸汽發電機組(Oil-fired Steam Plants),削減排碳量近一半,碳稅可以刺激它們加速在潔凈能源科技上的投資。

2
新加坡目標2050年排放減半
如今,新加坡在應對氣候變化問題上作出更大承諾,目標是到2050年將溫室氣體排放量從2030年的峰值減半,並爭取在本世紀下半葉實現零排放。
新加坡國務資政兼國家安全統籌部長張志賢昨天在國會撥款委員會辯論總理公署開支預算時透露,新加坡將在今年較遲時候向國際提呈加強版的國家自定貢獻預案及長期減排發展策略。
新加坡此次向《巴黎氣候協定》提呈的加強版國家自定貢獻預案(Enhanced Nationally Determined Contribution,簡稱NDC),也和2015年版本有不同。當年的減排承諾是到2030年,把溫室氣體排放強度從2005年的水平削減36%。此次版本從排放相對強度更新為一個絕對數值,使得新加坡減排目標更加透明。

2017年,新加坡溫室氣體排放量為5200萬公噸。新加坡國務資政兼國家安全統籌部長張志賢表示,這會在2030年左右達到每年6500萬公噸的頂峰水平。雖然這是政府經過謹慎與實際考量後做出的決定,但要最遲在2050年將排放量減半至3300萬公噸,這對土地與清潔能源資源匱乏的島國來說,是個十足的挑戰。
要實現目標,需要全國上下一致的努力,而新加坡的民眾也對迎接氣候問題表示願意作出自己的貢獻。根據新加坡國家氣候變化秘書處(National Climate Chang Secretariat,簡稱NCCS)新鮮出爐的一份調查顯示,近八成新加坡人願意為了對抗氣候變化作出更多努力,更多新加坡人已經嘗試省水、避免浪費食物以及關掉電源。
調查也發現更多新加坡人重視氣候變化的問題,在2017年有89.5%新加坡人重視這個問題,到了去年則有多達94.9%新加坡人重視並且知道氣候變化所給環境帶來的壞處。超過80%的新加坡人相信氣候變化正在發生,如果現在什麼都不做,將會給後代帶來影響。不過,當中只有48.3%的人知道可以怎麼為對抗氣候變化盡一份力。

3
須從三大重點實現目標
新加坡國務資政兼國家安全統籌部長張志賢還表示:想要爭取本世紀下半葉實現零排放,需要從三大重點著手。
首先,新加坡工業、經濟和社會須逐步轉型。例如到了2040年改用綠色車輛;通過政府組屋樓頂加裝太陽能板、設立離岸太陽能發電場等,將太陽能裝機容量從今年底的350兆峰瓦(MegaWatt Peak),提高到2030年的至少2千兆峰瓦(GigaWatt Peak),相當於本地目前約4%的年度電力需求。
太陽能是新加坡最為可行的清潔能源選項。受地理條件限制,水力、風力或是核能等國際盛行的綠色發電模式並不適合新加坡。張志賢認為,新加坡因此須投入研究新興的低碳科技,如氫氣,以及碳捕集、利用與封存技術。
其次,我國要與國際社會合作,共同發展區域電網和碳交易市場等設施。
張志賢說,視乎計劃實行情況和科技發展速度,目標或會提早達成,也可能有所延後。
"
「即便任務變得更艱難,我們仍將盡最大的努力,實現我們長期減排發展策略的承諾」。
"
此外,三氟化氮(Nitrogen Trifluoride)也被納入到受測量的溫室氣體範疇中。三氟化氮常見於半導體製造業,約占我國2017年排放量的0.8%。

同樣是氣候變化跨部門委員會主席的張志賢說:
"
「提前設定明確的願景,將提供明確的方向,給我們自己和利益相關者提供時間,實現邁向低碳經濟的良好過渡。我們的經濟也能發展新的領域,創造新的工作與機遇。」
"
在各國政府和企業的配合下,以及藉助科技的發展,能源潔凈化有望在全球更廣泛地落實。新加坡能貢獻的,除了自身實現減排承諾外,是與更多小國分享經驗。但面對全球暖化課題,最終還得仰賴大國的作為。大國必須展示更大的決心,加大資源投入和國際捐獻,才能攜手一眾小國,克服這一世紀危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