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珍珠坊一個小小麻辣攤位起步,49歲四川大廚在新加坡餐飲業打滾,10年投資額超過400萬元,如今坐擁一座三層樓麻辣菜館、兩個中央廚房及泡泡茶店。
《海峽時報》報道,中國資金近年大量湧入新加坡,最直觀地體現在牛車水一帶的本土食肆,逐步被四川麻辣菜館所取代。
其中一名餐飲業者代恆江(49歲)受訪時透露,他的生意起步於2009年初,他當時以6000元租下珍珠坊的攤位,售賣各類四川麻辣小吃。

代恆江從珍珠坊一個小小麻辣攤位起步,不斷注資新加坡餐飲業,如今坐擁一座三層樓麻辣菜館、兩個中央廚房及泡泡茶店。
21歲起就在老家四川擔任廚房學徒的他,所售賣的菜肴也價廉物美,甚至吸引印度人來嘗鮮。
如今已是永久居民的代恆江,過去10年在新加坡餐飲業投入超過400萬元。他不僅在原有的攤位旁開了泡泡茶店,也經營寶塔街一座三層樓麻辣菜館。
此外,他每個月從四川進口食材,並通過烏美的兩個中央廚房,擔任其他超市和餐館的供應商。
儘管利潤比以前好,但代恆江坦言,在新加坡經商的成本不斷上揚。以租金為例,攤位租金已從每月6000元提高至1萬元,餐館租金每月也要5萬元。
根據新加坡統計局上個月公布的數據,截至2018年底前,中國向新加坡累計注資418億新元。這是2005年底的45倍。相比之下,所有國家和地區對新加坡的累計注資金額,同比只增長4.4倍。
儘管中國對我國的投資仍落後於美國(2925億新元)、荷蘭(1278億新元)和日本(1179億新元),但中國作為新加坡投資者的地位正在上升。
2005年,中國是新加坡第27大投資國,去年它已攀升到第11位。
中國資金湧入新移民人數增
中國資金的湧入意味著有更多中國人定居在新加坡。根據統計局數據,截至2010年底,我國有17萬5155名來自中國的新移民和永久居民。
《海峽時報》報道,中國在新加坡投資的空前增長是由中國公司和企業家帶動,原因是中國國內經濟過去10年逐步放緩。
儘管中國已成為世界生產中心,但成本也隨著時間的推移而上升,許多公司因此重新調整了在中國的業務。
此外,許多在東南亞開展業務的中國公司,都傾向於移植來自中國的管理人員和工人,希望將其成功經驗複製到國外。
但中國投資者很快發現,這樣的捷逕行不通,因為中國的管理人員和工人並不了解當地文化。
1992年成立新加坡辦事處的建築公司MCC Singapore,就有意識地讓新加坡本地人才的人數,超過中國外籍人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