製造業S Pass比例兩年內收緊,見不到工廠的新加坡,製造業竟然全球第二

2021年04月09日   •   4萬次閱讀

聯合早報最新報道:新加坡為了鼓勵人力資源重組,S准證的比率將再次調低!

據悉,製造業的S准證持有者比率頂限,在未來的兩年時間內將再次調低五個百分點。

政府這麼做的目的是為了維持該行業的重組動力,同時加強人力資源的韌性。

下調具體步驟:分兩個階段下調

副總理兼財政部長王瑞傑在發表的2021財政年預算案聲明時指出:

製造業的S准證持有者比率頂限將分兩個階段下調!

A. 明年1月1日起從20%降至18%;

B. 2023年1月1日起進一步降至15%。

到了2023年,製造業將同建築業、海事造船業和加工業一樣,S准證持有者最多只能占公司職工的15%。

此外,服務業的S准證持有者比率頂限早先也已收緊。

在去年2月的團結預算案中,王瑞傑就宣布了:

1. 建築業、海事造船業和加工業的S准證配額於今年1月1日降至18%;

2. 2023年1月1日起進一步降至15%。基於當時的經濟局勢,當時只有製造業尚未受影響;

3. 王瑞傑也說,政府在條件允許時也會收緊製造業外勞配額,收緊製造業外勞配額是政府經過仔細規劃的,為的是確保企業有一年的時間適應。

當前,製造業雇用人數約45萬,占本地勞動隊伍的12%,該行業的薪金中位數比我國整個經濟體的薪金中位數高了約10%。

當局表示,收緊外勞配額是為了進一步推動業者減少對外籍勞工的依賴。

同時,政府也會支持僱主聘請新加坡人和加深他們的技能,進一步聘請外國專家來傳授技能給本地員工。

政府理解一些國人擔心新加坡過於依賴外籍員工,導致他們面對更多競爭。

另一方面,也有許多企業和商會卻表示本地人難請,希望政府不要再收緊外籍員工配額,以保持全球競爭力。

王瑞傑指出,新加坡的前路不是很少或沒有外籍員工,也不是允許他們大量湧入。

「我們必須客觀接受這個小島所能容納的有限。為了取得平衡,必須集中強化本地和外國人力的互補性,並加快產業轉型。」

製造商總會也透露:大部分的業者已經開始採用科技和數碼化等措施來減少對外籍勞工的依賴。

S准證具體薪水、學歷要求和最新配額

S准證適用於中等技能的外籍員工。

S准證持有者比率收緊

行業 2020年 2021年 2022年 2023年

服務業 13% 10% 10% 10%

加工業 18% 18% 18% 15%

製造業 20% 20% 18% 15%

新加坡人力部去年已兩次調高最低月薪要求,從2300元調高至2500元,並把公平考量框架的招聘廣告規定,擴大至包括S准證。

各准證的員工工作類型和薪資待遇

通過這些圖表,大家可以清楚的感受到:越是薪水較高的工作,越是以比較輕鬆的腦力勞動管理類工作為主。高薪人群的普遍學歷也較高。

其實,這不僅僅是針對赴新加坡工作創業的人群。不管是哪個國家,哪個行業,我們都應該做到:未雨綢繆,提升自己。

不管是哪一國籍的人,只要你在新加坡,你就已經替新加坡出了一份力。

然而,你卻不知道🤷‍

2021年!新加坡的製造業全球排名第二!!

What?新加坡全球製造業排名第二?

連工廠都幾乎看不到的新加坡,製造業居然排名全球第二?!

是的!的確有很多人都不知道!

在2020年,新加坡以87.01分排名第三。

最新2021年的彭博創新指數Bloomberg Innovation Index發布,新加坡相比2020年再升一位,排名世界第二,緊跟榜首韓國。

該指數根據七項指標對全球經濟體進行評估,包括研發開支、製造能力、高科技上市公司集中度等。

其中新加坡在製造能力方面位列全球第三,僅次於愛爾蘭和韓國,實力凸顯其具有全球競爭力和無限發展潛力的製造產業。

在生物醫藥製造、電子和精密工程行業的帶動下,新加坡2020年全年製造業產值比2019年增加了7.3%,為2017年以來最高增長。其製造業一直保持著強勁的增長勢頭,是世界上為數不多製造業超過全國 GDP 20% 的國家。

新加坡政府還提出了「製造業2030願景」

此計劃在接下來的10年繼續爭取50%的增長,具體措施包括:

1.吸引全球最頂尖製造商來新加坡設立公司;

2.協助提高本地製造業公司競爭力;

3.加強本地人才培吸引更多年輕人進入先進位造業領域等。

到2030年的先進位造業計劃包括三個步驟:

1.投資基礎設施以支持業務;

2.注重提高創新和人才;

3.建立強大的研究生態系統來鼓勵創新。

如果你對新加坡在製造業中的排名第三感到不可思議的話,小編可以告訴你的是:製造業增值關注的還有醫藥,汽車和計算機等產品!

對於製造業,不僅關注的是製造的產品數量,還關注創新的產品數量。

過去10年里,新加坡製造業增長了50%,接下來的10年也將以同樣的增幅為目標。

製造業在傳統印象中,是低端的,人口密集型行業。

然而,在信息化、智能化快速發展的今天,製造業早已顛覆之前的刻板印象:

由低端轉向中高端、有規模化轉向定製化、有單純生產轉向產品服務.....

新加坡是全球第四大高科技產品出口國,擁有世界一流的製造業生態體系和高科技人才,吸引了全球各大製造業企業落戶獅城!

在過去多年裡,新加坡在多個製造業的專業領域取得了驕人的成績:

精密工程產業

新加坡生產了全球60%的微陣列。

新加坡生產了全球35%的熱循環和質譜儀。

電子產業

新加坡占據11%的全球半導體份額。

新加坡占據20%全球半導體設備產量。

新加坡在世界電子工業中的地位,非常之高。三成GDP來自於電子工業。

眾多歐美電子業老牌大廠,在新加坡開展研發和生產。

很多半導體公司的亞太總部都在新加坡。

生物醫藥業

新加坡作為亞洲最大的生物醫藥產業集群之一,也是全球生物醫藥領域的製造和研發基地。

諾華、輝瑞、羅氏、賽諾菲等著名跨國企業都把大型製造工廠和研發中心設在了新加坡。

化工產品

新加坡是全球10大化工中心之一,也是世界領先的精鍊廠出口中心。

新加坡在煉油、化學品製造、創新和營銷等方面,能力都非常矚目。

全球超過100家化學品公司在此布局了其核心業務。

宇航產業

新加坡是亞洲的宇航業中心,宇航業總產值超過80億,其中的80%屬於翻修、維護和修理。

新加坡是全球宇航價值鏈的維修保養和翻修製造的關鍵所在。

難以想像,人口不到600萬的新加坡,卻在全球製造業領域如此之強,實在是牛!

5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