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冠疫情的全球肆虐對世界各國的公共衛生醫療體系帶來了巨大挑戰,不僅考驗了各國的疫情防控決策,更是考驗了醫療體系的支撐度和能力。新加坡以新冠肺炎0.05%的死亡率,排名全球最低。今天,未來君為您深度解析新加坡的醫療體系。
醫療體系優質高效
新加坡的醫療體系曾被彭博社(Bloomberg)的醫療效率指數評為全球最高效的醫療體系,醫療衛生系統更是被世界衛生組織(WHO)評為亞洲最有效的醫療衛生系統。2017年,彭博全球健康指數(Bloomberg Global Health Index)還將新加坡評為2017年全球第四健康國家和亞洲最健康國家。
由於其優秀的口碑, 每年多達50萬人次的海外人群來到新加坡接受醫療服務。這一切的背後,都離不開新加坡優質高效的醫療體系。
新加坡的醫療服務體系以優質高效著稱,選擇面廣, 綜合醫院、專科醫院、私人診所遍布全國,不僅為全新加坡的公民、永久居民和外籍工作人士提供服務,也服務於周邊國家的高端人群, 包括東南亞、亞洲、歐洲、中東阿拉伯等國家的病患,都會將新加坡的國際醫療服務作為他們的首選。

新加坡醫院主要分為公立醫院和私立醫院。在所有這些醫院中,有應對各種病患的綜合醫院,也有專精單一醫療方向的專科醫院。由於政府的有效規劃和管控,新加坡的公立醫院和私立醫院在整個醫療系統中扮演著不同的角色,二者相輔相成, 缺一不可:基礎醫療門診80%由私立醫院/家庭醫生診所提供,另外20%則是由政府綜合診療所提供;綜合醫療,包括各類科室的住院,專科和24小時急診主要由公立醫院提供,占80%的比例,剩下的20%由私立醫院提供。
新加坡政府建立的是一個公立、私立和社會醫療機構並存的醫療服務架構,政府通過設定公立醫院價格,規定醫院和床位數量等措施,打造一個醫療的准自由市場。並且藉助精心設計的激勵機制、補貼政策以及價格控制,使公立醫院在整個醫療體系內占據主導地位,有效地抑制了私立醫院一味追求經濟效益而可能降低醫療服務質量,損害公眾利益的行為。
目前,新加坡有17個公立醫院和醫療中心,包括6個綜合醫院,一個婦女和兒童醫院,一個精神病醫院和6個專業癌症,心臟,眼睛,皮膚,神經科學和牙科醫療中心,都獲得國際醫院認證聯合委員會 (JCI) 的認可。

醫療保障制度完善
新加坡依靠政府補貼和強制個人保險來實現全民醫保,通過政府津貼、保健儲蓄計劃、健保雙全計劃和保健基金(後三者簡稱「3M策略」)構建了整個醫療保障網絡。
政府津貼
新加坡政府按照門診和住院兩種類型來為病人提供財政補貼。其中,就門診看病而言,政府為成年人補貼50%,對18歲以下的未成年人和65歲以上的老人補貼75%。
而對於住院患者,根據住院條件的差別,病房分A、B1、B2、C四個等級。對各等級病房的補貼率分別為0、20%、65%和80%。如果每次總住院費超過500新元(C級)至1000元(B2級),即可啟動保健儲蓄。
保健儲蓄計劃
這是一項帶有強制性的全國醫藥儲蓄計劃,國民必須將每月收入的7%-9.5%儲存入個人專用戶頭,用於支付戶頭持有者及其直系親屬的住院費用和特殊的門診費用,主要是支付公立醫院和某些獲准使用MediSave的私人醫院的住院費用和門診費用。
為避免儲蓄提早用盡或過度耗費,此項保健儲蓄在使用時是有限度的,政府積極鼓勵患者選擇與自己經濟實力相稱的病房等級。

健保雙全計劃
新加坡政府於1990年開始了健保雙全計劃,新加坡公民和永久居民首次繳付公積金時,就自動在健保雙全制度下交保,除非他們選擇退出。
這是一項低廉的重病保險計劃,為投保人提供重病保障,萬一患上重病或長期疾病需要龐大的醫藥開支,而保健儲蓄又不足支付這些開支時,可動用健保雙全資金。2015年底,健保雙全計劃在被全新的終身健保計劃替代。
保健基金
是新加坡政府與1993年設立的一項保健信託基金,主要使用利息收入協助貧困病人支付醫療費用,其實質是通過政府買單為貧困者提供安全網,是一個托底的國家保險基金。
捐贈基金的收入會分發到公立醫院,無法自行承擔住院費用的新加坡人可以申請保健基金的援助。每個醫院都設有保健基金委員會,負責審批和發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