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醫療
如果說醫療主要是解決「病」的問題,那醫療服務則更多關注人的問題。那些來到醫院的「病人」真正需要的除了看病,就是享受更高的服務。那麼,醫療與服務如何結合才能更好地解決病人的問題?
新加坡的醫療體系以高效著稱,是最有能力應對重大醫療危機的亞洲國家。新加坡的醫療保障制度體現了公平與效率的原則,形成了多元化和合理的籌資機制,注重政府與市場在醫療保障資源配置中的不同作用。

政府補貼、保健儲蓄、健保雙全、保健基金四者相結合,把縱向的自我積累與橫向的社會共濟保障以及政府為貧困人群的最後保障結成一個整體,從而使每個新加坡人都能得到良好的基本醫療服務。
烏節路上的hospital
我們首先來說說新加坡的醫院。走進位於烏節路上著名的伊莉莎白醫院的大門的時候, 感慨良多,這裡的體檢中心擁有世界上最先進的,東南亞唯一一台PET MRI(核磁共振)。與國內流行的PET CT類似,PET MRI也是可以做全身掃描檢查的,但是核磁共振的輻射遠遠小於CT,因此,PET MRI被獲准允許在體檢中使用。
醫院的大廳進門處,牆上掛著一幅巨大的雕塑畫——「關公刮骨療毒圖」。醫院上上下下完全沒有消毒水的味道,診室樓層有花店、水果店、便利店、烤麵包店和咖啡屋,空氣中飄著咖啡和食物的香氣。如果突然闖入,很難意識到這是一家醫院:沒有病人被推來推去,沒有推床和就診者擠同一部電梯。因為他們都是走專用的通道。
據悉,百匯醫療集團在新加坡還有伊莉莎白諾維娜醫院 (Mount Elizabeth Novena)、鷹閣醫院 (Gleneagles Hospital Singapore) 和百匯東岸醫院 (Parkway East Hospital)。該集團旗下擁有多家醫院,其提出「Hospitel」的概念,是醫院與酒店(Hospital + Hotel)兩者英文詞彙的結合體,這一說法生動地展現了新加坡人對於醫療和服務的深刻理解。這裡每間病房如果不放醫院專用的床,看上去就是一間酒店房間。玄機都在床頭的壁櫥。氧氣、除顫儀、血透機等都分別藏在壁櫥里,使用時才拿出來,使得入住的患者最大程度上減輕焦慮和不安情緒。

除此之外,醫院的許多細節也讓人感到非常人性化,例如,呼叫護士的按鈕上面有「喝水」、「上廁所」等專用按鈴;還有走廊的照明燈被安裝在房頂的一側,並向牆面打光——這是考慮到病人被推行的過程中,不會因頂燈的照射而感到刺眼。
會說流利中文的醫生
近年來,前往海外接受醫療服務逐漸成為一種選擇,不少人選擇去韓國整容、去日本體檢,去美國治病,希望能享受到比國內更好的醫療資源和醫療環境,得到病情的確診和更好的治療方案。然而,要克服語言障礙了解清楚病情對很多人來說是個挑戰。通常,海外醫療服務的過程中,描述病情需要翻譯,醫生根據理解以後解釋病情也需要翻譯,往往反饋到病人這裡的已經是「三手」信息了,這勢必大大影響診斷和治療的準確性。而在新加坡,華人患者則不會產生困擾。
新加坡華人很多,奉行多語言教育,幾乎所有的醫生都會說中文,而且很多醫生都能應用流利的中文講解病情。「根據你的報告,我們需要給你進行手術,手術有兩種方式,一種是從這裡切入,另一種是……」醫生一邊在紙上畫著圖,一邊向病人清楚地解釋病情,回答病人的詢問。整個交流的過程全部使用中文。值得一提的是,受訪的幾位新加坡醫生都不約而同地強調了將決策權真正還給病人的重要性,而病人決策的關鍵在於掌握足夠多的信息,因此許多新加坡醫生在與病人溝通中非常強調病人對病情的真正理解,有時一個簡單的醫學問題會被反覆地溝通,正是基於這一出發點。

新加坡私立醫院的醫生給筆者留下最深刻的印象,是他們的耐心。私立診所的營業時間比公立醫院要長,分配給每位病人的時間也更多。醫生與每位病人的一次溝通時間絕對不會少於半小時,如果牽涉到解釋病情、手術方案,可能會更長。除了面談,醫生的電話也會隨時保持暢通,以回答病人的諮詢。對待國外病人,還可以通過視頻等方式進行溝通。真正使得醫生對自己病人的情況有充分全面的了解。
能醫耳朵也能醫鼻子
和國內不同,新加坡的醫療體系中,私立醫院掌握了最優質最尖端的醫療資源。新加坡的私立醫院通常是由大型醫療集團投資建立完善的醫療大樓、病房、手術室、放射室等硬體設施;再將各個門診室分別租給那些具有豐富經驗和足夠威望的醫生。病人在醫生的私人診所就診,利用醫院整合的硬體資源接受檢查和治療。這種看似鬆散且「市場化」的組織關係,其實更加明確了醫院與醫生的角色定位。

這些醫生都曾經在英美頂級的醫療中心等進修受訓、在公立醫院有十年以上的從醫經驗並且得到患者認可。因此,在各自的領域擁有非常豐富的經驗。和中國的頂尖醫療專家一樣,新加坡的醫生也必須通過繼續教育,尤其是其所在專業領域的繼續教育,及時了解最新醫學進展,從而確保掌握尖端醫學技術,為患者提供高質量服務。新加坡的私人醫生在各個醫學治療領域,包括器官移植,幹細胞研究,癌症治療,眼外科、心臟外科和腦外科手術等都有所建樹,達到世界先進水平。

除此之外,新加坡的醫生習慣從整體去考慮病情。兒科還是成人?耳朵還是鼻子?在他們的知識體系中,並不是割裂的。我們經常看到,一個醫生既能做鼻子手術也能做耳朵手術,既能為孩子看病也能為大人看病,所以他們在處理複雜問題的時候,就會更加胸有成竹。
身心愉悅的醫療和旅遊
2013年,醫療旅遊者在新加坡的醫療消費總額達到8.32億新元,2014年,在彭博社(Bloomberg)發布的最高效醫療體系排名中拔得頭籌,新加坡位列第一(共51個國家)。
在新加坡已有13家醫院和醫療機構獲得國際聯合委員會品質認證(JCI),占獲得認證的亞洲醫療機構的三分之一。
新加坡是全球擁有最安全血液供應服務的國家之一。
新加坡血液醫學中心 (Centre for Transfusion Medicine)因採用高標準的安全用血措施和輸血服務管理而享譽國際。它已被指定為世界衛生組織合作夥伴。歷年醫療費用總額占國民生產總額低於4%,經濟合作組織國家平均為10%。(新加坡統計局)
新加坡開國總理李光耀自豪地總結道,「在確保人人都享有必要的醫療照顧的同時,我們並沒大量地耗費資源,也沒有讓病人須排長龍等候動手術。」
近年來,到訪新加坡的醫療旅遊者人數正逐年穩定增長,他們前來新加坡接受先進的治療或常規健康檢查。
感謝本文來源:環球新加坡 globevisa_Singapor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