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首個開放式凈零能耗建築
2019年1月,SDE4正式開放,這是由新加坡國立大學設計與環境學院設計的一座創新教育建築,該學會組織旨在促進東南亞設計、可持續發展和教育事業。SDE4是一個占地8500平方米的6層多學科空間,也是新加坡第一個新建的凈零能耗建築,由Serie + Multiply建築事務所和Surbana Jurong共同設計。

摘自:總工之家


SDE4位於新加坡南部海岸克萊門蒂大道附近的一個小山丘上,它是設計與環境學院的新建建築,也是整個校園擴建項目的一部分。這座響應氣候的建築包括了超過1500平方米的設計工作室,一個500平方米的開放廣場,各種各樣公共和社交空間,工坊和研究中心,還包括一個新的咖啡館和圖書館。

建築的靈活設計和高效率反映了學校想要促進新形式的教學空間,並將其作為研究基礎的想法。大部分的房間都被設計成不同的大小,以便靈活地重新安排布局,並滿足展覽的需要、特定學校設施以及未來的使用變化。

設計與環境學院院長林健波解釋道:「建築本身並不是孤立的實體。建築形成了一種環境,一片區域,或是一個鼓勵鄰里活動的社區,這對所有教育機構來說是至關重要的。我們的學生和教師有機會在課堂內外進行學習,並且參與到設計、開發、建造以及運營建築的綜合過程中,當他們使用建築的時候,建築反過來也會使他們有意識地調整自己的行為。


在2013年的國際設計競賽中,該建築被委託給Serie + Multiply建築事務所以及Surbana Jurong,建築被設計成多孔的結構,通過並列的「平台和盒子」來表達其項目內容。Serie Architects建築師事務所負責人克里斯多福·李(Christopher Lee)表示:「當我們開始這個項目時,就想要突破高能效建築不能實現通透的這個固有成見。」


因此,完工後的建築是非常開放的。這就是它成功的地方。它能夠減少能耗,但同時又是一個非常開放的空間。SDE4的大平台可以用來促進交互以及可視化連接。建築師設計了一個非常透明的空間,其中外部和內部空間的界限是模糊的,在這裡,自然和景觀扮演著建築背景這個角色。


該設計秉承了東南亞本土熱帶建築的原則:超過50%的面積是自然通風的,大部分房間都可以開敞,以享受微風的吹拂。空調只在需要的時候使用,得益於交叉通風從而涼爽的體量穿插在建築空間中,這些空間模仿了熱帶陽台的特徵,可以充當熱緩衝或者社交空間。整個建築被交替使用的露台、景觀陽台以及各種靈活空間所點綴。



學習、工作和社交場所之間沒有正式的界限。設計與環境學院副院長Erik L』heureux表示:「SDE4代表著為21世紀高學設計的學習、教育以及研究的基礎。它不僅設想了我們如今的教學方式,而且為未來的教育方式鋪平了道路。」例如,東立面和西立面內外表皮之間的間隙空間可以用於研究交流。在這些區域可以根據學校的研究需要,拆除或用新的系統來取代原有的立面元素。


因此,該建築實際上成為了測試和開發相關綠色建築技術的實驗室。迴廊以及直跑樓梯連接並貫穿這些體量平台,使學習和研究空間從一個空間滲透到另一個空間,從而傳播了設計的協作性質。巨大的挑檐沿著南立面突出,將擁有熱帶特徵的柱廊遮住,周圍環繞著成熟的現有樹木。


這種開放性使得空間可以在建築的圍護結構中自由流動,將周圍的景觀與室內空間的關係拉近,反之亦然。東立面和西立面採用了可以過濾陽光的鋁幕,仿佛是一層面紗,強調了與周圍環境的聯繫。南面的花園也是建築教學體驗的一部分。


作為一個自然的凈化系統,景觀改善了水質,同時鼓勵濱水的人居活動或教學方式。來自屋頂和人造景觀的雨水通過土壤凈化,從而去除沉澱物和可溶性養分。近50%的植物是本地物種,大部分來自於南部熱帶地區,這一選擇也為環境教育提供了機會。


該建築具有強烈的親生物屬性,刻意使用和突出了鋼材、穿孔金屬以及混凝土材料原始和自然的特性。因此,成品混凝土表面非常獨特,有些柱子看起來仿佛大理石一樣,所有的柱子都有一種觸感,從而增強了建築的物質性。


該建築的設計目標是響應氣候變化,通過一系列的可持續設計以及屋頂安裝的1200多個太陽能光伏板使建築的凈能耗為零。SDE4超越了健康和福祉的標準,為熱帶地區提供了舒適的新途徑,建築內含有Transsolar KlimaEngineering設計的創新混合製冷系統,該系統為室內提供了100%的新鮮預冷空氣,儘管溫度和濕度比傳統系統要高,但吊扇的形式同時也提高了空氣的流速。

這種低溫循環空氣在高效節能系統中創造了舒適的環境。因此,通過設計討論從根本上讓建築成為了一種系統性提升的媒介,不僅僅了減少環境危害,更重要的是創造了良好的環境。設計與環境學院高級經理Giovanni Cossu解釋道:「SDE4的告訴我們如何通過設計來實現零凈能耗。」


在整個過程中,建築已經推翻了可持續建築的空間質量、舒適度和成本的一般認知。SDE4改變了「綠色建築成本更高」的觀點,因為與類似的行業標準模型相比,SDE4的成本有限並且沒有額外成本。



根據使用者主觀調查的初步結果顯示,使用者對建築物所提供的環境條件的接受程度很高。在這個過程中,SDE4與多類受眾進行交流:使用者和用戶,決策者和開發人員,這種設計形式產生了一種不可忽視的重要性。
運營:《中國建築防水》雜誌社
編輯部主任:龐正其
執行主編:丁春花 責任編輯:夏 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