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有意在新加坡開展業務的企業而言,獨到的投資眼光是非常重要的,抓住風口行業才能事半功倍,這也是出海企業必須關注的重要議題。

在本篇文章中,我們將深入探討新加坡新能源汽車的發展前景,旨在為大家提供全面的信息和支持,以便更好地應對企業出海帶來的挑戰和風險。
在全球能源轉型和綠色出行推廣的大潮中,中國汽車製造商正站在這一全球運動的前沿,並積極拓展國際市場。特別是東南亞地區,一直被視為中國汽車品牌出海戰略中充滿潛力的目的地。
中國車企進軍東南亞,坐擁大半市場份額
隨著《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RCEP)生效兩周年,中國與東南亞國家在電動汽車領域的經濟貿易聯繫變得更加緊密。2023年9月,第26次東協與中日韓(10+3)領導人會議成功通過了《10+3領導人關於發展電動汽車生態系統的聯合聲明》,這反映了10+3國家對於電動汽車市場的未來充滿信心,並承諾支持區域內的電動汽車生態系統發展。

根據中國汽車工業協會的數據,2023年中國汽車出口總量達到491萬輛,其中新能源汽車出口量達到120.3萬輛,同比增長了77.6%。2024年,中國電動汽車產業的海外拓展預計將保持其強勁的增長勢頭。
在東南亞,中國的新能源汽車品牌已經占據了該地區電動汽車市場約75%的份額,成為了當地消費者的首選。2023年,中國在泰國的電動汽車銷量占比達到了80%。另外,根據市場調研,印尼有66%的汽車消費者對中國品牌持有正面看法,這主要歸功於它們合理的價格、創新的功能和舒適的駕駛體驗。
2023年,新加坡的電動汽車銷量實現了約50%的顯著增長,電動汽車的註冊總量已經占到所有車輛的18.1%,相比2022年的11.7%和2021年的3.8%,增長幅度顯著。據魔多情報預測,2024年至2029年期間,新加坡電動汽車市場的年復合增長率預計將達到32.73%。
新加坡政府致力推動綠色出行
新能源汽車占比的增長與新加坡政府對於綠色出行的重視以及持續在可持續交通規劃方面的投入密不可分。2021年,新加坡陸路交通管理局(LTA)推出了電動汽車路線圖,旨在降低電動汽車的道路稅。為了進一步推動電動汽車的普及,新加坡還實施了一系列激勵措施,包括減免稅款和註冊費用,以及電動車早期採用激勵計劃(EEAI)和加強機動車輛排放計劃(VES)等。
新加坡政府還針對交通出行
制定了循序漸進的節能減排目標:
從2025年起,停止註冊新的柴油車和計程車;
至2030年,建成6萬個電動汽車充電設施;並從2030年起,所有新註冊的車輛和計程車都將採用更清潔的能源車型;
到2040年,逐步淘汰內燃機車輛 (ICE),所有車輛將使用更清潔的能源。
電動汽車不僅在新加坡的私人車領域中日益普及,而且在城市的各個角落都能看到它們的身影。電動公共汽車的覆蓋範圍正在擴大,共享電動汽車服務如BlueSG和GetGo也越來越受歡迎,還有像Grab和Ryde這樣的公司開始引進電動汽車進入網約車業務。

新加坡充滿活力的電動汽車市場吸引了中國汽車製造商尋求多元化的商業機會。例如,比亞迪早在2014年就進入新加坡市場,與宏達同及Grab合作運營電動計程車。2023年,比亞迪與新加坡陸路交通管理局簽訂了一份價值約1.081億新元的合同,為其提供240輛電動巴士。到2024年2月,比亞迪在新加坡的市場份額已達到17.6%,成為銷量冠軍。
安永預測,到2035年,東南亞電動汽車市場的銷量有望達到800億至1000億美元。中國新能源汽車品牌在東南亞的迅速擴張不僅展示了中國品牌在技術實力和產能方面的競爭力,也反映了該地區對清潔能源交通的迫切需求。
作為東南亞的區域樞紐,新加坡憑藉其優越的地理位置、發達的基礎交通設施、開放的政策環境和豐富的合作資源,為有意向國際市場擴張的中國汽車企業提供全面的支持,涵蓋研發、生產到測試上市的各個環節。憑藉性價比和產能優勢為基礎,以技術創新為驅動力,中國電動汽車在東南亞市場的出海之路充滿了無限商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