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加坡人愛什麼?
除了愛吃、還愛投訴,甚至有人說愛報警。
12月初,警察叔叔就接到報案,指兀蘭環路第638座組屋樓下有一群小學生每天放學後在那裡聚集踢球,喧鬧聲引起附近居民不滿,最終出動市鎮理事會封鎖該座組屋底層。
除了「警察錢難賺」,更有部分網民笑言,這就是新加坡足球水平永遠拉不上來的原因了。
這句玩笑話不完全沒有道理,對國際足壇稍有認識的人都知道,不少世界足球明星都把自己的成功歸功於童年在住家附近的後巷或空地踢球,藉此磨練出過人的球技和意志。
但請別誤會,紅螞蟻沒有跟著起鬨的意思。組屋底層坦白說不是踢足球的好地方。
原因很簡單:新加坡地方小,一座座組屋毗鄰而建,除了噪音問題,底層牆上如果留下一片片球印,燈管如果被球砸壞,該由誰來負責?
再加上新加坡人口急速老化,行動緩慢的老人家被一顆力道十足,準頭零蛋的足球擊中,可真是飛來橫禍了。
這些原因任誰用膝蓋想也想得到,當局卻沒有施以鐵腕政策,全面禁止任何人在組屋底層或附近踢球,或許是不想矯枉過正,搞不好真的扼殺了新加坡足球的幼苗。

在「獅展雄心」計劃下,有天分的年輕球員將有機會前往外國訓練,如西班牙的西甲聯賽青年訓練學院。(獅展雄心提供)
說到提振新加坡足球水平,就得先說說2021年推出的「獅展雄心」(Unleash the Roar!)計劃。
計劃的目標是讓新加坡足球隊踢進2034年世界盃正賽。為此,新加坡足總將為所有小學足球課程輔助活動(CCA)制定規範化的訓練課程,提升學生球員的球藝及教練的專業水平。
一些指定的中學也將設立足球體育學院,在全國體育競賽之外,也將舉辦青年足球聯賽。
此外,一些傑出的年輕球員將獲得獎學金,在本地或海外一邊求學一邊接受訓練。
合格足球員甚至可獲得當局靈活安排,包括可提前入伍和請假,在履行國民服役期間進行訓練和參加比賽。
計劃的每個步驟都有可取之處,但成功培育高水平體育選手的機率向來不高,足球員也一樣。
根據英格蘭超級足球聯賽數據,在出生於1995年9月1日至2000年8月31日之間、加入當地頂尖球會青訓計劃的4109名年輕球員中,竟有97%完全沒有機會代表所屬球會的一線隊參賽,70%甚至在完成青訓後,沒有獲得任何英超或英格蘭專業球會簽約。

曼徹斯特聯隊中場球員麥克托米奈(Scott McTominay),是極少數從青年隊成功升上球會一線隊的球員。(路透社)
新加坡人口本來就少,能在「獅展雄心」計劃下受惠的球員預計不多,可能只是從小就展露足球天分的球員。
與其把所有的資源和希望都放在這個特定群體上,何不試圖通過不同方式,讓「體制外」的球員,甚至是較遲才展露才華的球員,也有機會通過不同的渠道冒起?
那麼,就得考慮如何給他們提供方便、適當的場地,在任何時候都能安全踢球。

公眾在「雙重用途計劃」下,使用博文中學的操場踢球。(海峽時報)
新加坡不是沒有踢球的場地,但除了一些組屋區才有的街頭足球場,剩下的多是付費私人足球場,和教育部「雙重用途計劃」(Dual-Use Scheme)下的學校操場。
既然是學校操場,公眾自然只能在下課時間使用,一般是星期六下午三點到傍晚七點,以及星期天上午九點到傍晚七點。
組屋底層雖然不是理想的場地,但在愛踢球的小朋友們看來,它就在家門口,不必預訂、不必付費,也不必受到日曬雨淋,基本上就是不二之選。
放眼組屋區,最相似的空間可能就是多層停車場內,車子較少的樓層了,不知當局能否考慮在使用率較低的多層停車場封起一兩個樓層,搭起球網,讓小朋友們多個安全踢球的空間?
除此之外,就可能要麻煩建屋局的規劃師在設計未來的組屋區時動動腦筋,設法「擠」出一點空間了。

不少新加坡國腳的足球生涯,相信都在組屋底層開始。(海峽時報)
當然,組屋底層不是產生新加坡足壇的明日之星的必備硬體,但它對新加坡一代代的國腳有多重要,從「獅展雄心」網站刊登的兩則專訪,可見一斑:
新加坡女足後衛西蒂·羅斯納尼(Siti Rosnani)「小學三年級那年開始踢足球,清楚記得跟男生一起,在組屋底層盤球,試圖將球射入臨時建構的球門裡。」
新加坡前國腳哈菲茲·歐斯曼(Hafiz Osman)也認識到在組屋底層這種狹小空間踢球,能鍛鍊球員的控球能力和對空間的意識:
「我一直鼓勵兩個兒子像我過去一樣,在組屋樓下跟朋友們踢球......在組屋底層踢球,考驗的是你的想像力和技術。」
現在距離2034年只剩下大約10年的時間了,要讓新加坡踢進2034年世界盃正賽,除了當局力推的計劃,不妨考慮多開闢一些土壤,讓有潛力的「漏網之魚」也有冒起的空間,說不定無心插柳柳成蔭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