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老病死,這是每個人一生都得經歷的階段。
在財務方面,經濟學家也給人的一生劃出了三個不同階段。
年輕時,事業還在發展階段,普遍入不敷出,得透過貸款來投資教育及購買棲身之所;
人到中年,經濟狀況趨穩,開始給日後退休生活積累財富;
到了晚年,就是享受大半生勞碌成果之時,此時花的會比賺的錢多,開始「吃老本」。
今天紅螞蟻要談的重點在第三階段——既然後顧之憂較少,吃老本的退休人士應有一定的消費能力,這也讓諸多商家無不瞄準退休人士的商機,看好銀髮經濟大有可為。
若按照這個邏輯,隨著人數龐大,且享受過經濟騰飛時代紅利的「嬰兒潮」世代逐漸踏入退休年紀,全球經濟應該會在銀髮一族的推動下風生水起。
但一些數據卻顯示,現實情況遠非如此——有錢的嬰兒潮世代,花起錢來卻是謹慎小心。
英國媒體《經濟學人》近日就有一篇文章,以簡單粗暴的標題,點出了這個現象:
嬰兒潮世代很有錢,但他們為何如此吝嗇?
誰是嬰兒潮世代?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全球出現了一波橫跨近20年的「嬰兒潮」,各國生育率在這段期間大幅提高。
所謂的嬰兒潮世代,指的就是在1946年至1964年間出生的群體。
用新加坡的語境來說,嬰兒潮世代則大致分布在「立國一代」(1950年至1959年之間出生)、「建國一代」(1949年之前出生)和「壯齡世代」(1973年以前出生)。

二戰結束後,全球出現了生育率急劇攀升的嬰兒潮。(網際網路)
這批嬰兒潮世代的成長年代,正好是戰後重建,世界經濟飛速發展的時代,雖然並非所有人皆富得流油,但平均而言,這一代人的財富較其他世代來得豐厚。
一些說法甚至把嬰兒潮世代喻為「有史以來最幸運的世代」。
因此,外界無不期待經濟實力雄厚的嬰兒潮世代邁入退休年齡後,能成為帶動全球經濟發展的另一股動力。
但諸多數據顯示,嬰兒潮世代「撒錢」推動經濟發展的美好願景,如今看來似乎只是世人的一廂情願。
勤存錢,少花錢
首先是存款和消費的模式,各國嬰兒潮世代相較其上一代人,更傾向於存錢,而非花錢。
根據美國數據,上世紀90年代中期,當地65歲至74歲人士花費的金額,平均比他們的收入多10%,意味著當時有吃老本的現象,也符合一些經濟學者對老人經濟行為模式的推論。
但從2015年起,隨著嬰兒潮世代開始步入老年,情勢卻開始逆轉,彼時65歲至74歲的群體非但沒有吃老本,而且還有辦法平均存下收入的1%。
加拿大65歲以上民眾在2000年代的存款率呈下滑趨勢,但到了嬰兒潮世代開始退休的2015年,當地65歲以上民眾的存款率止住了跌勢,並且在最近開始回升。
在韓國,65歲以上群體的存款率則從2019年的26%,增加至2023年的29%。
包括英國、澳大利亞、德國也有類似現象。
與此同時,邁入老齡化社會的日本雖然退休人口較10年前更多,但退休人士占當地總消費的比例卻比10年前來得少,意味著當地退休人士如今更節儉。
《經濟學人》分析股市數據後也發現,一些被認為和銀髮經濟有關的產業,,包括醫療保健、休閒、旅遊及抗衰老護膚品等,過去五年的表現遜於大市,顯示這類行業並沒有因眾多嬰兒潮世代邁入黃金歲月而討到好處。

嬰兒潮世代被喻為史上最幸運的世代。(網際網路)退休年齡延後
嬰兒潮世代有錢卻不花錢的其中一個原因,或許是許多嬰兒潮世代壓根還未退休。
近年來,延後退休年齡已成全球趨勢。在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成員國中,55歲至64歲的勞動參與率從2011年的58%,增加到最近的66%,這個紀錄也是歷史新高。
這或可部分說明,嬰兒潮世代為何仍處於收入大於花費的狀態,也因為仍在工作,自然沒有太多「閒情逸緻」去進行和銀髮經濟有關的消費。
此外,對遺產傳承的觀念轉變、冠病疫情,以及對晚年照護費用不足的擔憂,亦是這些嬰兒潮世代縮緊荷包,謹慎消費的原因。

包括新加坡在內的不少國家近年來紛紛調高了退休年齡。(商業時報)遺產相關觀念轉變
這點和嬰兒潮世代的人生閱歷有一定關聯。
一些研究指出,嬰兒潮世代意識到,他們能在經濟騰飛時代積累到財富是幸運的,正因如此,他們希望能把財富留給「相對不幸」的下一代。後者在一些國家面臨著買房的掙扎,以及背負學生貸款的困境。
先進國家中,遺產轉贈占國內生產總值(GDP)的比例急劇增加說明了這點。
以美國為例,當地人繼承遺產的數量就比1980年代和1990年代多了50%。
冠病疫情改變了生活習慣
四年前那場席捲全球的冠病疫情,也讓部分嬰兒潮世代的生活習慣產生了變化。
有的人開始深居簡出,連帶影響了他們的日常消費模式。
2022年,美國嬰兒潮世代在餐廳堂食方面的實質花費,就比2019年減少了18%。
換句話說,一場疫情,意外讓嬰兒潮世代省下了更多開銷。
壽命延長
最後一個因素,則與人類的平均壽命越來越長有關:
怕活太長,導致錢不夠用。
在醫學發達的當今社會,長命百歲已不再是罕見現象,嬰兒潮世代中,或許會有為數不少的人能活到100歲以上。
這意味著,他們的人生,將有三分之一是在退休生活中度過的。
這讓一些嬰兒潮世代開始擔憂可能隨之衍生的財務負擔,包括在晚年可能因失去行動能力或失智而不得不支出的看護成本。
而在日本,由於長壽現象普遍,一些退休人士除了得張羅自己的看護費用,還得負擔他們更年邁的父母的相關費用。

晚年的照護成本,是嬰兒潮世代消費模式趨向保守的考量因素之一。(網際網路)
根據國大李光耀公共政策學院的一項常年研究,一對65歲及以上的本地夫妻在2022年的每月基本生活所需為2551新元,較2020年高出5%;滿65歲單身者則需要1492新元,同樣較2020年多出5%。
由於通貨膨脹等因素,可以預見這類預算未來仍會進一步攀高。
新加坡銀髮一族也曾經歷新加坡經濟騰飛的年代,那種居安思危的觀念相信已根深蒂固,因此估計也會和全球嬰兒潮世代的想法相近,在退休後謹慎消費。
追根究底,嬰兒潮世代也許根本不是吝嗇,而是更懂得作長遠考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