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加坡家庭少子化趨勢,近年來日益顯著。(聯合早報)
信息爆炸的年代
農曆新年的腳步越來越近,大家這時可能已經開始大掃除、置辦年貨、布置家居等等。
這段期間相信也是新加坡總理撰寫農曆新年獻詞的時候。李顯龍資政擔任總理時,獻詞內容幾乎免不了提及新加坡的生育率。借農曆新年合家團圓的主題「催生」成了一個主旋律,甚至成了他去年獻詞的唯一主題。
再過大約兩周,我們就會知道黃循財總理的第一份農曆新年獻詞是否也包含「催生」的信息。
政府苦口婆心地勸新加坡人「多生早生、多子多福」,新加坡政策研究所去年1月29日發表的《新加坡透視論壇2024調查》顯示,預計自己會結婚的單身青年占68%,未生育者當中也有67%希望未來會有子女,有意組織家庭的人還是占了大多數。
這看似是好消息,但即使社會及家庭發展部去年7月發布的《家庭趨勢報告》根據五年移動平均數指出,整體婚姻狀況趨向穩定,新加坡2023年居民整體生育率還是下降到0.97的歷史新低,大有「沒有最低,只有更低」的勢頭。
人們沒有忽略這個現象,《聯合早報·交流站》1月13日一口氣刊登了三封讀者來函,都在為新加坡的低生育率表示擔憂,並提出一些建議。



(聯合早報)
投函《聯合早報》的三位讀者也提到了現代夫婦不願意生育的原因,但從他們的字裡行間,還找得到另一種解釋。
三封來函或多或少對比了上一代和這一代的父母。概括來說:
上一代父母儘管生活條件艱難,仍帶大好多子女,並且相信子女天生天養,能不能讀書不太重要,反正行行出狀元。
現代父母除了更關注自己的生活素質和孩子未來的規劃,也受到時下流行的風氣影響,不再養兒防老,而是「養兒煩惱」,況且現在養育孩子非常不容易,耗錢、耗時間、耗心力。
為什麼說現在養育孩子非常不容易?其中一名讀者以友人的經歷為例,指出後者在外孫女誕生前,利用技能創前程培訓補助參加培訓課程,學習如何照顧產婦和嬰孩、設計適合產婦的膳食等。
換句話說,這位新晉外婆可是為了照顧剛生產的女兒和初生的外孫女,幾乎變成了專業月嫂!
她可說是用心良苦,但也跟另一名讀者說的「天生天養」大相逕庭。
照顧新生兒已經如此,孩子幾個月大之後,父母如果沒有聘請女傭,也沒有家人幫忙照顧,就得考慮將孩子送到托嬰中心或託兒所,該報讀小學時還要擔憂怎樣才不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以免考不進心儀的中學,還要擔心孩子求學期間會不會沉迷社交媒體或電玩而無法自拔、因為學習壓力太大而陷入抑鬱、甚至遭到霸凌......

青少年遭遇網上霸凌的新聞,不免加重父母的擔憂。(聯合早報示意圖)
而且這些還是假設孩子身心健全,特需兒童的家長得擔心的還更多,包括令人聞之心碎的這個問題:
「我走了以後,誰來照顧你?」
即使不考慮孩子的前途,放眼現今世界,有些地區政局紊亂、戰火不斷,還有恐怖主義、氣候變化、流行病等對人命構成直接威脅的因素。
不願意讓孩子降生到這個紛擾的世界,其實還未必是現代夫婦不願意生育的根本原因。
我們不必追溯到多麼遠古的歷史,單是大約100年前,新加坡仍是英國殖民地,老百姓生活還不算富裕,國際方面還有1918年結束的第一次世界大戰、接踵而來的全球流感大流行,以及1929年開始的經濟大蕭條,這些事件對當時人類社會的衝擊,與今天世界各地的天災人禍有過之而無不及。
不同的是,在信息爆炸的今天,現代的新加坡人對周遭社會、乃至全世界的認識整體來說都比上一代深入,因此對孩子的未來有更多顧慮。我們也不排除有些夫婦因此乾脆抱著「及時行樂」的念頭,選擇不生育,避開養兒育女的負擔。

每個新生命,都值得我們珍惜、愛護。(聯合早報)
懂得太多,或許才是現代夫婦不願意生育的原因。
當然,紅螞蟻不是主張開倒車,隨著資訊科技日益發達,未來的人們懂得更多、知識面越廣,說不定能為目前讓我們感到棘手的問題找到解決方案,創造出孩子們能夠真正快樂成長的理想世界。
但在那之前,要「敢敢生敢敢養」,恐怕還有一些難度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