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名 16 歲的新加坡華裔學生因受到白人至上主義意識形態的影響而被發出限制令,引發了社會對這種極端主義的關注。這是繼去年一名印度裔新教徒學生因計劃對清真寺發動恐怖襲擊而被拘留後,新加坡發生的第二起極右極端主義事件,揭示了信仰在這裡傳播的遙遠程度。

圖源:iStock
國內安全部(ISD)也試圖警告公眾這種意識形態的危險以及他們如何激化新加坡青年的,儘管這種極右翼極端主義尚未在新加坡獲得「重要立足點」。
極右翼意識形態通常擁護白人至上主義、反伊斯蘭教、仇外心理和反移民信仰,可以適應新加坡的情況,這種意識形態被定義為認為大多數具有歐洲血統的淺膚色的人是優於所有其他種族的種族,這種意識形態錯誤地認為這個種族群體因此應該主導社會,通常排斥或損害其他種族和族裔群體。
01 白人至上主義是什麼?
白人至上主義是一種極右政治意識形態,它認為大多數歐洲血統的淺膚色人種是優於所有其他種族的人種,因此錯誤地認為該種族群體應該主宰社會,通常會排斥或損害其他種族和族裔群體。白人至上主義者的「敵人」包括非裔美國人、土著人民、亞洲人、穆斯林、猶太人以及 LGBTQ+ 人士。
白人至上主義的歷史根源在於大西洋奴隸貿易以及隨後 1500 年代至 1900 年代美國的種族隔離政策。白人至上主義還包括一系列當代運動,包括白人民族主義、新納粹主義和基督教身份運動。這種意識形態導致了世界範圍內的極端主義行為,例如 2011 年挪威極右極端分子安德斯·貝林·布雷維克 (Anders Behring Breivik) 發動的導致 77 人死亡的襲擊事件,以及 2019 年白人至上主義者布倫頓·塔蘭特 (Brenton Tarrant) 在紐西蘭基督城清真寺發生的槍擊事件,造成 51 人死亡。
02 為什麼新加坡其他族裔的年輕人會陷入?
儘管新加坡是一個多元文化的社會,但這並不意味著它可以免受白人至上主義的影響,事實上,一些新加坡其他族裔的年輕人可能會被這種意識形態吸引,即使他們不是白人,這是為什麼呢?
一位跨宗教和多元文化主義專家指出,最近,白人至上主義在年輕人中的追隨者越來越多,倡導跨分歧公民對話的非營利組織對話中心的創始主任穆罕默德·伊姆蘭·穆罕默德·泰卜先生表示,一些激進的年輕人「可能欽佩白人至上主義者勇敢地面對『國際秩序』的『勇氣』—— 「腐敗精英」及其「自由、世界主義價值觀」,這種情緒近乎全球陰謀,但通過在民粹主義激增的許多國家將右翼政治納入主流,白人至上主義得到了「尊重」。
例如,美國前總統唐納德·特朗普等民粹主義人物推動了白人至上主義意識形態,他的右翼和本土主義政策與白人至上主義者的觀點一致,他的支持者在 2021 年 1 月 6 日襲擊了美國國會大廈,試圖阻止喬·拜登的就職典禮,這一事件引發了全球的震驚和譴責。
另一位專家表示,原因之一可能是白人至上主義中存在多種線索和意識形態,例如反猶太主義、反穆斯林和反 LGBTQ+,這使得不同背景的年輕人很容易理解它們。拉惹勒南國際研究學院(RSIS)的高級分析師卡利查蘭·維埃拉·辛格姆(Kalicharan Veera Singam)先生的研究領域是極右翼意識形態,他表示,這些是白人至上主義意識形態的一部分,「也可能會引起那些不認同的人的共鳴」。
新加坡的兩起極右極端主義事件均不涉及白人,這種意識形態足夠包羅萬象和通用,足以讓年輕人相信它們,同時忽略一些矛盾。像這名 16 歲的新加坡華裔學生因受到白人至上主義意識形態的影響而被發出限制令,他渴望對海外少數群體進行攻擊,還有一名學生是印度裔新教徒,準備在新加坡的兩座清真寺使用砍刀對穆斯林進行恐怖襲擊。
年輕人,尤其是青少年,是所有年齡段中最容易受到這種激進信仰影響的群體,即使這些意識形態與他們的身份不一致。RSIS 國家安全研究項目教授兼教務長庫馬爾·拉馬克里什納 (Kumar Ramakrishna) 博士表示,青少年「仍在尋求穩定的自我認同」,並且經常經歷「情緒懂讓的時期,而他們的個性仍然相當可塑。
03 極右意識形態會在這裡盛行嗎?

圖源:iStock
無論種族或宗教信仰如何,激進意識形態都可能傳播,因此所有社區、社會或國家都無法免受激進化的影響,然而,卡利查蘭先生認為,這是否會成為新加坡的趨勢還有待觀察。
他說:「由於我們在新加坡只有兩個數據點,現在說這是更廣泛趨勢的一部分還為時過早,但這些案例足以表明這個領域需要持續關注。更重要的一點是,它們還表明,極端主義和極端分子可以來自我們社會的任何階層,無論其種族和宗教背景如何。」
SJK地緣戰略諮詢公司的賈古瑪博士表示,新加坡似乎正在追隨一種全球趨勢,即沿著社會或意識形態路線的激進化案例似乎越來越多,而不是基於宗教的激進化。
「看看新加坡激進化的歷史,很容易說,『嗯,這只是關於伊斯蘭教』,但現在你開始在西方看到,其他不一定是宗教的信仰,他們堅信自己正在為正義的事業而戰。」
對話中心的穆罕默德·伊姆蘭先生對此表示同意,如果沒有什麼途徑可以討論影響這裡年輕人的問題,那麼一些年輕人可能會「傾向於認同與他們自己的現實相去甚遠的群體或事業」,其中一些團體和事業可能本質上是極端主義,這就是危險所在。
04 共擔監督義務
通過宗教顧問的康復策略必須不斷發展,因為激進化的途徑變得越來越複雜。宗教康復小組在幫助那些多年來受到伊斯蘭極端主義影響的人的康復方面取得了成功,但必須有更多的途徑來幫助那些在宗教背景之外變得激進的年輕人。
宗教康復小組是一個由伊斯蘭學者和教師自願組成的組織,他們協助激進分子的康復和諮詢,糾正他們對伊斯蘭概念的誤解。
賈古瑪博士很高興地看到,在最新的案例中,這名少年將與導師和社區合作夥伴(如跨機構善後護理小組)合作。機構間善後護理小組支持加強新加坡社會復原力的努力,並提供各種形式的善後服務,例如為激進人士的家庭提供諮詢。
新加坡所謂的去激進化模式現在受到更多關注,關注處於人生重要階段的個人、青少年和年輕人的心理社會技能、生活技能和應對技能。社會、家庭和青年自身都盡一份力,避免自我激進化的個案再次發生。
對於這些案例,當局需要處理年輕人面臨的根本問題,如情緒自我調節、自尊和身份問題。以此為基礎,人們就可以處理極端主義意識形態在新加坡這樣的世俗、多元文化社會中偏離廣泛接受的共存社會規範的方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