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衛生部和華盛頓大學衛生統計評估研究所合作撰寫的報告顯示,新加坡人的預期壽命不僅居全球之首,不被疾病纏身的預期健康壽命也是全球之冠。
不過,儘管新加坡人更長壽,與病魔搏鬥的歲月也加長了,從1990年的九年,增至2017年的10.6年。衛生部網站近日上載了《1990年至2017年新加坡疾病負擔報告》。
這個由衛生部和華盛頓大學衛生統計評估研究所合作撰寫的報告,首次將反映新加坡人口健康水平的多項指標,與香港特別行政區和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成員國進行比較。

根據報告,1990年至2017年,新加坡人出生時的預期壽命(life expectancy)延長了8.7歲,達84.8歲,是世界各國中最高的。
相對而言,同一時期,新加坡人的預期健康壽命(health-adjusted life expectancy)只延長了7.2歲,達74.2歲。
這意味著,儘管新加坡人得以享有更長的壽命,但有10.6年是處於健康不佳狀態。1990年時,國人的預期壽命與預期健康壽命之間的差距是九年。

報告指出,造成這情況的部分原因是因人口老齡化,「加上老年人罹患慢性病和殘疾的比率高於年輕人,種種趨勢導致新加坡人口有較長時間是在不健康的情況下生活著」。
換句話說,新加坡與世界多數國家一樣,雖然成功阻止人們早逝,卻無法同樣有效地避免人們在生命後期出現惡疾。

目前,根據調查顯示,造成新加坡人早逝和殘障的主要原因依次為:心血管疾病、癌症、肌肉骨骼疾病和精神障礙,1990年和2017年均是如此。

要想身體好,跟蘇大強一起多運動
報告指,考慮到預期壽命和預期健康壽命之間日益擴大的差距,糖尿病對於新加坡是一項重大挑戰。
儘管新加坡已成功減少糖尿病等病因造成壽命損失,但預期健康壽命能否進一步延長,取決於新加坡是否能減少這些病因所引起的慢性且非致命健康問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