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哈莉瑪總統(左三)在環境及水源部長馬善高(左五)、環境及水源部兼衛生部高級政務部長許連碹博士(左二)陪同下,見證養殖場打撈首批魚獲,現場共打撈了約24公噸金目鱸。左一為ACE總裁廖永達
(新加坡28日訊)食物供應易受氣候變化、物流、港口運作等多重因素影響,國土有限的新加坡藉助科技發展可持續農業和漁業的同時,也應該向本地消費者推廣本地農產品。
哈莉瑪總統今天(2月27日)在環境及水源部長馬善高、環境及水源部兼衛生部高級政務部長許連碹博士和新加坡食品局局長林國泰陪同下,參觀樟宜近海的封閉式浮動水產養殖場「環保方舟」(Eco-Ark)。他們也見證養殖場打撈首批魚獲,現場共打撈了約24公噸金目鱸。
耗資約410萬元,長48米、寬28米,面積約為三個籃球場般大的環保方舟,去年由本地水產養殖業者Aquaculture Centre of Excellence(簡稱ACE)在新加坡食品局農業生產力基金資助下建造。
哈莉瑪受訪時指出,糧食供應不僅會受到氣候變化影響,也會因為出現2019冠狀病毒疾病導致物流和港口運作受阻,而造成食品價格上漲。像環保方舟這類採用高科技的養殖場能加強本地糧食供應的保障,協助本地出產的農產品在2030年達到本地人營養需求的30%。
她說:「我想消費者不是不要買,而是他們還不知道(本地出產的農產品)。」
環保方舟的預計產量為傳統漁場最低產量的20倍,並可提升能源和人工效率。
養殖場養殖的食用魚包括紅鯛魚、金目鱸和混種石斑魚。
養殖場採用公司研發的專利技術,利用三個水泵將海水抽上兩米高的過濾池,經由機械過濾的海水將通過臭氧殺菌。消毒後的海水通過重力作用流入養殖箱,之前會注入氧氣,提高水中溶解的氧氣濃度,製造適合魚類生長的環境。
ACE總裁廖永達(62歲)指出,首批魚獲去年7月開始在陸地上養殖,待海上養殖場完工後再轉移到海上。他說:「本地人對魚產的價格非常敏感,市場上有來自各地的魚獲,因此競爭十分激烈。」
「經常有本地消費者告訴我們他們用四元多的價格就能買到鱸魚,但魚肉口感較軟也有股泥味。我們認為如果能為新加坡消費者提供品質更好的魚獲,他們會做出合理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