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是一個發達資本主義國家,被譽為「亞洲四小龍」之一,在2018年被評為第四大國際金融中心。

新加坡獨立也是很有戲劇性,是被自願的。二戰之後,各個殖民地紛紛掀起獨立運動,東南亞也不例外,新加坡於1963年9月脫離英國加入馬來西亞。新加坡的加入使得馬來西亞的人口比例發生變化,新加坡華人占大多數,馬來西亞種族主義「馬來人至上」的觀念和新加坡發生矛盾,馬來西亞緊急召開國會修訂憲法,投票把新加坡驅逐。新加坡在被動的情況下獨立成為一個主權國家。新加坡獨立之初國小民貧,就連淡水都靠馬來西亞供給。

新加坡給人的影響就是地理位置優越,位於馬六甲海峽的咽喉,船舶停靠中轉優勢明顯。我們不否認港口優勢對於新加坡的影響,但是你看地圖就會發現,新加坡的優勢不是絕對的,馬來西亞港口也不少,其他地區也有位於交通咽喉的港口,但都沒有新加坡這個國家發展迅速。新加坡的其他經濟政策也是其發展的重要因素,如劃定區域發展工業園區、免除關稅、國家政策補貼、大力發展製造業和建築業等等,你仔細看就會發現和我們改革開放政策很有共同點。

國內民眾對於新加坡本來是很有好感,畢竟是華人占80%,領導人大多是華人的國家,我們先天就有好感。近些年信息傳播加快,我們知道新加坡對於中國的態度是防備。新加坡在亞洲儘量維持著中美之間的平衡,在中美兩國之間可以平衡的時候站中間,不能平衡的時候站美國那一邊,新加坡和美國之間的軍事協定,新加坡是美國在東南亞地區最重要的戰略夥伴,美軍軍艦和飛機隨時可以停靠在新加坡的港口和機場,這是其它東南亞國家都不敢給出的優惠條約。民眾對於新加坡的感官就是背叛了中國,其實新加坡對外策略無所謂背叛,你不能因為新加坡站在你的對立面就說三道四,最關鍵的問題是新加坡是一個主權國家,它有權決定自己的對外政策,親中還是親美都是內政,我們只需把新加坡當成一個普通的國家就好,不用太在意就可以。

新加坡國土面積小,人口也不多,為保護國家安全,所以實行義務兵役制,你不要以為新加坡軍事實力弱小,新加坡的軍事力量可不比馬來西亞弱,武器研發很先進,空軍和海軍吊打東南亞各國。新加坡也知道國土面積太小,戰略縱深不足,所以軍隊分為2部分,國內受訓和國外受訓,國內受訓軍隊不多,如果進攻一方沒有很快占領全境,就會有麻煩,義務兵役制有人數眾多的預備役,可以很快集結,就算全境被占領,大部分軍隊在國外,可以很快集結大軍打回來。

新加坡獨立之後,領導人領導新加坡人民發展經濟,改善民生,加強國防,被稱為「亞洲四小龍」之一,現在新加坡的人均GDP比韓國和台灣人均GDP加起來都多,新加坡的經濟模式被稱為「國家資本主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