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公共衛生專家Jeremy Lim解讀了衛生部對每日數據的分類方式。
01 新加坡確診病例的分類
新加坡衛生部將每日新增確診病例分為四大類:
-輸入型病例
-客工宿舍病例(WP准證持有者)
-不住客工宿舍病例(WP准證持有者)
-社區病例(公民|PR|各類長期准證)

圖為5月2日衛生部公布數據
從上圖可以看到,【客工宿舍病例】這一類的縱坐標軸數值為500,1000,1500;不同於其他三類的數值:20,40,60等。這表明,新加坡本地確診病例中,大部分是來自客工宿舍。
02 上述分類的優勢
從政府抗疫小組的角度來看,這樣的數據分類可以一目了然的呈現出需要重點防控的群體,以便當局根據實際情況制定防疫策略。
此外,不住客工宿舍的WP准證持有者儘管分散居住在私人公寓或組屋中,與本地社區有更多的接觸和互動,但其居住區域主要集中在小印度Little India、友諾士Eunos和牛車水China Town地區。
當局在4月20日頒布了針對這一個群體的強制居家隔離令。這樣一來,他們基本被定於為屬於客工病例的另一分支,以便當局採取相應的防控措施。

03 上述分類的弊端
首先,這樣的分類方式可能被視為對WP准證持有人和客工宿舍居民的「歧視」,使他們被新加坡社會進一步隔離和邊緣化。
其次,它可能製造一種」錯覺「,即新加坡本地「社區」中的感染情況已經受到良好控制,造成民眾虛假的安全感和自滿情緒,因而對防疫持久戰掉以輕心。
最後,它並沒有細分一些可能存在風險的亞群體。例如:
1. 一部分居住在客工宿舍外,從事必要服務行業的工作準證持有者(餐飲服務員、清潔工、保安、宿舍管理員等),他們仍在自己的崗位工作並與本地社區的其他居民有著接觸。
2. 其他高危群體,比如養老院、福利院等。

04 專家的觀點
公共衛生專家Jeremy Lim表示:鑒於針對各個群體的防控方式、檢測手段都不一樣,這樣來對確診病例進行分類是並不是不合理。
具體來講:
針對輸入型病例的措施:取消短期簽證申請、嚴格控制入境人群、強制統一隔離14天;
針對客工宿舍病例的措施:完全封鎖所有客工宿舍,增派醫護人員進行大面積測試;
針對不住客工宿舍病例的措施:建築業從業者須強制居家隔離;
針對社區病例的措施:強制帶口罩、關閉非必要工作場所、在商場巴剎設置體溫監測站等等阻斷措施。
但是,這一分類的確有可能低估新加坡本地疫情的嚴重性;並且加劇對社會弱勢群體的進一步邊緣化和歧視。
有人或許會說,」乾脆不分類,只公布一個整體的數字「;但是這對奮戰在一線的防控工作人員並不方便,因為他們需要依賴數據,來對採取的防疫措施進行及時調整。
此外,在抗擊疫情的過程中,信息完全公開透明對贏得民眾的信任和信心也非常重要。若是換成其他的統計方式,或許又會引來「掩蓋真相、混淆視聽」的批評。
文章信息來源:Jeremy Lim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