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明年1月1日起,新加坡新的工商業建築須對廚餘進行分類和妥善處理,並向新加坡國家環境局呈報關鍵數據。新加坡現有建築則需要從2025年下半年起逐步實行有關規定。
新加坡永續發展與環境部兼交通部高級政務部長許連碹近日在國會提出可持續資源(修正)法案二讀時,宣布了分階段落實廚餘分類、處理和呈報的規定。工商業建築包括酒店、商場和工廠等,都是會製造大量食物垃圾的地方。新建築指的是2021年1月1日起提交規劃批准申請的建築。

要求提交廚餘報告有助提高對廚餘量意識
為避免給建築管理者增加過多負擔,新加坡環境局只要求管理者呈報關鍵信息,例如整體建築的廚餘噸數。要求建築管理者提交廚餘報告,有助於提高他們對廚餘量的意識,並鼓勵業界尋求減少廢棄物的方法。減少廚餘和分類再處理,也可減低下游垃圾的處理成本、將廚餘轉化為價值更高的產品後獲取收益等,長期而言可降低企業成本。
新加坡政府在2019年宣布,工商業場所業主及營運者從2024年起須負責將廚餘分類並妥善處理,當時要求從2021年起,新開發項目若預計會產生大量廚餘,發展商的設計圖必須包括廚餘處理設施,以準備未來在建築內處理廚餘。
隨著更多循環生產方式出現,將廚餘轉化為更高價值產品的可能性更多,新加坡政府因此決定允許新建築管理者將廚餘處理設施設在別處,讓他們更靈活地採用創新處理方案。
新舊建築用戶也可以外包廚餘分類和處理工作,不局限於建築管理者所提供的相關服務。不過,這些都需要獲得新加坡環境局的批准。新加坡環境局在決定批准與否時,將考慮所提議的處理方式是否可將廚餘轉化為價值更高的產品。例如,現有技術已可將廢棄的麵包製造成飲料,啤酒廠的穀物廢料加工成粉末後可用作食品原料。
新加坡政府將通過這項修正法案落實更強有力的舉措,推動個人和企業減少浪費及提高回收率,讓每個人都為可持續發展盡一份力。日後,消費者在歸還空瓶罐以取回押金前也須進行清洗和分類,外出購物時也要記得攜帶環保袋;建築經理和用戶則要追蹤廚餘量。這些措施只是達成目的的各種方式,最終目標是促成措施以外的轉變,推動新加坡人培養新習慣,鼓勵大家以可持續的方式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