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似乎增加了人們對網絡的依賴。
10月4日晚上,Facebook旗下的社交平台,包括Instagram、WhatsApp和Messenger出現故障,服務中斷近六小時,網友們一片哀嚎,不能刷」朋友圈「,也不能發信息,能不成只能刷劇了?

人們對網絡的依賴有多重,不用丟手機,常用的app崩潰了超過3個足以證明一切。
而Fackbook伺服器崩潰事件,引發了網友的思考。
我們對於手機和網絡的依賴,是不是在隨著疫情而加劇?

又是疫情...
它除了奪走世界各地千萬條性命,還同時加速現代生活數碼化的步伐,導致人們加倍依賴數碼設備甚至成癮,也引發社交能力受阻、睡眠障礙和眼疾等問題。
而這一切又與居家辦公分不開聯繫。
居家辦公的人們離不開手機和電腦,以前在辦公室開會,面對面的交流也變成了對著」人機對話「,避無可避。

除了辦公的時間,以前花在路上通勤的時間也節省了下來,多出來的時長基本也被大家自動轉化成了平躺玩手機,很多人甚至睡前也都會花上至少一個半小時來刷手機,似乎不這樣就很難算是結束一天。
就算是午餐時間,也會收到同事們的簡訊。
「以前在辦公室工作的時候肯定不會,因為大家都會一起吃午飯,所以他們怎麼能給你傳簡訊?」

居家辦公,似乎公和私的界限越來越模糊。
「我覺得自己醒著的時候,就一直在使用手機。」
從Zoom的會議下來,一轉身打開一步自己喜歡的電影,就在一瞬間從辦公模式切換到居家休閒,這是過去一年很多人的居家生活。

螢幕使用時間增加 帶來不良後果
自疫情暴發以來,本地各年齡層人士因花在螢幕上的時間更長而面對的不良後果已不斷加劇。
一名本地的中學教師表示,自己在家辦公,家裡的2個小孩子也居家學習,一個7歲,一個10歲。

孩子由於居家學習、戶外互動減少,使用電腦和手機的時間明顯增加,從疫情前的每天一小時變成現在的七小時。
這位爸爸試圖限制孩子看螢幕時間,但沒成功。
「當我告訴兒子你看iPad那麼久,他會告訴我:你也是。
這句話一點沒錯,我們都變成了」手機人「」
本地的心理醫生以表示,與疫情前相比,他發現近幾個月來因為睡眠、壓力激增以及無法專心工作等問題的病患增加了10%,部分原因是使用螢幕的時間過長。

很多人因為在家辦公導致壓力和焦慮情緒惡化。令人更焦慮的是,網上談話經常會給人一種嚴厲而又「不苟言笑」的感覺,因為很難讀懂同事們的語氣。
長時間盯著螢幕看不僅會讓我們過度依賴這些電子設施,也會降低我們的社交能力、打亂我們的睡眠,影響日常生活,眼睛也會感到疲勞。

醫生表示一定要採取行動保護我們的眼睛和身體,養成好習慣,在午休時或下班後不帶手機,到外步行10分鐘,或者進行一些非電子的娛樂活動。
如果居家工作感覺到身體不適,要趕快看醫生,畢竟身體最重要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