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榮獲2021年宗鄉總會獎學金的其中4位得主,左起:葉婷(往復旦大學)、王韻潔(往北京大學)、陳醇霖(往北京大學)和朱逸軒(往清華大學);叢雨晴(往清華大學)缺席
2021年8月19日,2021年度新加坡宗鄉會館聯合總會獎學金得主名單揭曉,五名優秀生將赴中國的頂尖大學攻讀本科學位。他們分別是華僑中學(高中部)的朱逸軒、叢雨晴,將進入清華大學的經濟與金融專業、計算機系;諾雅初級學院的王韻潔、陳醇霖,進入讀北京大學的元培學院、政府管理學院;以及立化中學的葉婷,進入復旦大學國際政治系。
宗鄉總會自2011年起頒發獎學金給赴中國頂尖大學攻讀本科學位的學生,旨在為我國培養雙語雙文化人才。獎學金為每人每學年1萬5000新元獎學金,不設合約限制,唯要求獎學金得主在學校假期到宗鄉總會或屬會實習。
宗鄉總會希望藉此讓學生更深入了解本地宗鄉組織,並期盼學生在學成後回饋華社。宗鄉總會獎學金已惠及學生共49人,其中29人已畢業,有的服務於政府機構與跨國企業,有的選擇繼續深造,也有的自行創業。他們各展所長,在不同領域積極為社會做出貢獻。
挑戰自己的語言能力
即將就讀北大元培學院的王韻潔表示,她一直嚮往北大的文化和學術氛圍,加上志願是當華文教師,因此選擇選擇到北大讀書。王韻潔想當教師是受到父親的影響,另外,她也在學校實習及教補習時,觀察到很多學生對於華文的興趣很薄弱,有些甚至羞於講華語。看到母語沒落而眾人似乎無感,這讓她感到可悲,並希望能改變這一現狀。
雖然她知道憑一己之力不能馬上見效,但仍希望可以盡所能影響更多的年輕一代,用有趣新鮮的方式,讓學生愛上華文,並以身為華人能講流利的華語為榮。她也計劃畢業後進修教育相關的課程,提升本身的專業能力與知識,以更好地培育學生成長。
與許多學生留學的原因相似,即將前往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的朱逸軒想體驗在外地的獨立生活。朱逸軒希望到世界強國學習,因此在中美兩國之間作選擇。他想提高自己的雙語能力,過去用英文學習、交流,對英語有把握,他也相信中國是許多未來機會的誕生地,所以想挑戰自己,到中國學習。
他認為雖然新加坡秉持雙語教育,但事實是大多數新加坡華人的英文水平遠超華文。新中兩地的教育體系不同,又因疫情無法到校進行線下學習,令他有點擔心。他說,清華大學與其他高校匯聚了中國頂尖學子,他希望自己能扛得住壓力,表現不遜色於他人。
即將前往北大政府管理學院的陳醇霖說,希望能在暑期到美國或法國的政經學院參與夏校項目,多多開拓視野,因此獎學金對於她的計劃有很大的幫助。至於在宗鄉總會的實習,她最希望可以了解宗鄉會館對於建設新加坡華人社會的貢獻與付出,從而找到自己可以貢獻的途徑與方式,並付諸努力。
即將畢業、2018年度獎學金得主林映慧則有另一番感觸。她目前是復旦大學新聞學院廣播電視系的學生,曾在總會實習多次,期間在多個不同部門工作,工作內容包括參與總會出版物的編輯工作、跟進活動等。她認為在宗鄉總會實習讓她初步體驗了不同部門的工作的實質,在實踐中學習了很多。林映慧認為,自己的規劃在進入大學前和進入大學後相差無幾,大學的體驗與在總會的實習鞏固並加強她在華文新聞媒體方面的相關技能與熱忱,她對自己的規劃十分明確。
申請者增加50%,表現亮眼
隨著學生對去中國留學興趣的增加,近年來有越來越多高素質的學生申請宗鄉總會獎學金。宗鄉總會會長陳奕福表示,儘管近兩年全球受新冠疫情影響,但今年的申請者仍然有約50%的增長,近年來的申請者在各方面的素質也顯著提高,不僅擁有出色的學業成績,課業之外的表現也非常亮眼。他們都有著優秀的領導能力,且通過學校與社區活動,充分展現出強烈的社會責任感。今年獎學金管委會進行遴選時,考慮了學生在疫情期間如何應對挑戰,也尤其注重申請者的華文基礎。
去年是新加坡宗鄉會館聯合總會獎學金頒發的第10年。宗鄉總會也在成立10周年之際建立了「獎學金得主交流網絡」,搭建平台讓歷屆宗鄉總會獎學金得主互相交流和學習,提升彼此的價值,造福社會、服務國家。
(圖:新加坡宗鄉會館聯合總會提供)
(作者為宗鄉總會獎學金得主,就讀於北京大學中文系)


申請成功者每年最多可獲得高達1萬5000元的獎學金!獎學金申請截止日期為2022年7月15日。欲知更多詳情,請掃描以下二維碼。

點擊掃描二維碼了解詳情
關於「宗鄉總會獎學金」
為了培養我國雙語雙文化優秀人才,宗鄉總會從2011年起設立獎學金,每年資助不超過五名優秀學生前往中國的頂尖大學攻讀本科學位。目前獎學金的受惠學生已達49人,其中29人已順利畢業,現服務於本地政府機構與跨國企業,有的則選擇繼續深造,有的更自行創業。2020年,宗鄉總會建立了「獎學金得主交流網絡」(SFCCA Scholars Network,簡稱SSN),讓歷屆得主相互交流與學習,提升彼此的價值,進而更好地回饋華社、回饋新加坡,為本地華社引入新生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