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海峽時報)
作者 王震宇
新加坡歌手許美靜有首歌名為「陽光總在風雨後」,依字面上解釋,就是不管經歷了什麼挫折,只要勇於克服,總有一天能得以解決。
用這七個字比喻過去兩年多,在疫中面對種種困難,以致陷入財務困境的一些新加坡人或企業,應十分貼切。
不過現實是,有人能走出危機,有人還是無法力挽狂瀾。結果不只生計受影響,更欠下巨額債務,始終看不到黑暗的盡頭。
與其讓債務不斷累積,一些人會選擇申請破產保護。
一旦申請獲批,他們的所有債務和償還債務的利息就會凍結,任何針對破產人的法律行動都不能進行。
然而,破產者每月還是得向債權人(official assignee)償還指定欠款。
律政部的數據顯示,今年在新加坡申請破產保護的人,有增加的趨勢。
今年1月至11月,共有3380人申請破產保護。
這比過去兩年疫情期間的申請者人數還高:
2020年疫情爆發時,共2833人申請破產保護;
2021年,申請者人數增至3160人。
此外,這也是自2017年以來,申請破產人數第二多的一年。過去五年屬2019年申請破產的人數最多,達3473人。

2019年有3473人申請破產。(聯合早報)
值得關注的是,今年首11個月已經有3380人申請破產,若加入12月的數字,會否讓全年總人數逼近甚至超越2019年?
從上述數據中,紅螞蟻整理出以下三大疑問。
① 哪些人申請破產保護?
在新加坡要被宣告破產,需達到幾個條件,其中包括欠下至少1萬5000元的債務,且無法償還。



IRB律師事務所阿南喬治告訴媒體,大部分申請破產的均為中小企業的業主。
他說,許多商家受疫情重擊,尤其是從事飲食業者,但由於下達了債務延期償付令,因此無法撤銷破產保護的申請。
然而,阿南喬治相信,許多業者的生意應該已遇到瓶頸。
他也透露,他的律師事務所在一般情況下,都會同時處理約50個破產案例。
「我認為,一些企業嘗試再融資,或是以其他方式避免或延後在那段(疫情)期間破產……不過,他們的生意經營模式已不可持續。所以當債務延期償付令解除後,破產申請又增加了。」

疫情期間,飲食業者的生意飽受衝擊。(聯合早報)
除了律師提到的飲食業者,其他領域應該也面對同樣的挑戰。
媒體報道,今年9月期間有多家數碼資產業者申請破產保護。例如,以新加坡為基地的加密貨幣借貸平台Vauld和Hodlnaut,以及專注於東南亞市場的加密貨幣交易平台Zipmex,都提出了破產保護或司法管理申請。
② 什麼原因把這些人「逼上絕路」?
分析指出,申請破產的人越來越多,是幾個因素所致。
新加坡國立大學商學院治理與永續發展研究所所長盧耀群教授認為,全球正從冠病疫情中復甦,因此面對的是經濟放緩的累積效應(cumulative effect),以及許多補助措施的中止。
「與此同時,更大的問題在於全球面臨的挑戰,包括放緩的跡象、連同通脹造成利率上升,這些相加起來都會加劇情況。」
貿易保險業者安卓信用保險公司(Atradius)兩年前就曾預計,邁入2021年,全球破產者將會增加26%。
安卓信用特別點出,破產人數增幅最大的國家,料將是在澳大利亞、法國和新加坡。
該公司解釋說,之所以會做出這樣的推測,一個主要原因就是國內的財務援助措施逐步消失。有鑒於此,許多在2020年被「解救的」企業,極有可能在2021年申請破產。
這與本地數據反映的情況相當吻合。按照上述數據,2020年申請破產保護者低於3000人。
③ 解除破產者越來越少?

截至今年,僅少過1000人解除破產。(海峽時報)
凡事皆有兩面。越來越多人申請破產的同時,也意味著更多人難以成功走出破產的困境。
律政部數據顯示,許多人慾償還現有債務時,面臨更大的挑戰。
截至今年,僅少過1000人解除破產,即他們的債務已全數還清,債權人也接受了他們的和解提議。
阿南喬治認為,一個人能否解除破產,取決於他的就業狀態,以及他的個人財務情況。
「另一方面,在宣告破產時一個人的債務金額,也是考量之一。債務的數額越大,批准破產解除令的時間自然就會延長。」
2023年,全球經濟走勢會如何演變?
本地經濟增長是否能出現樂觀跡象?
人們是否終能擺脫被疫情籠罩的苦日子?
在步入2023年之際,或許除了依靠自己的努力,我們更需要上天給予的運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