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加坡國慶慶典上發生跳傘員硬著陸受傷事故,新加坡武裝部隊展開全面檢討。初步調查結果顯示,跳傘員著陸前,因風勢突然改變,但他憑藉豐富經驗並運用「跳傘著陸技術」,減輕硬著陸的衝擊,避免了重傷。
新加坡國防部長黃永宏醫生透露,上述事故8月9日事發後武裝部隊成立檢討委員會,並邀請外部獨立專家加入。委員會除了檢討硬著陸事故,也全面檢討過去的跳傘事故,以了解表演的風險是否會因現場情況變化如出現強風、天氣有變或環境因素而提高。
他表示,檢討委員會的初步調查結果發現,風勢突變是導因之一。紅獅跳傘隊成員三級准尉王勁翰降落時風勢突然轉變,他也發現降落傘罩不穩定,因此採用的降落技術減輕了硬著陸的衝擊,避免受重傷。
黃永宏昨日以書面答覆蔡厝港集選區議員黃文鴻的提問時,作出上述透露。
他說,風勢轉變不可能只在這回發生,但為何之前不曾發生類似事件,對此,檢討委員會正諮詢外部專家,並深入研究王勁翰當時所採取的跳傘路線。此外,紅獅跳傘隊在國慶慶典預演時和正式演出當天的風速,沒有超出武裝部隊劃定的安全範圍。
「其他須探討的課題包括可能由濱海灣浮動舞台、觀眾看台設計引起的渦流影響。這些調查結果同未來成為新加坡永久國慶慶典場地的衛國廣場的設計和建築工程息息相關。」
檢討委員會也在探討加強其他安全措施,如擴大跳傘員之間的距離,讓他們在降近著陸區時有更多時間做出反應,著陸時也有更多空間。
黃永宏指出,紅獅跳傘表演自1989年以來一直是國慶慶典常備節目,過去34年有31次表演。在大約3400次跳傘中,致傷意外僅四起或0.12%,安全記錄良好。
「由於面對風勢和著陸區受限的挑戰,只有經驗豐富的跳傘員會獲選參與演出,遴選條件包括跳傘次數至少180次;今年參與者的跳傘次數達400至500次,以及有20年相關經驗。」
他表示,武裝部隊也謹慎挑選著陸區,無論在浮動舞台或鄰里,著陸區都一定必須平坦、空間足夠大且沒有障礙物。當局也設下「不跳」標準,即一旦情況有變,如風速變化或能見度降低,就取消跳傘演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