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加坡才兒坊幼兒園。(聯合早報)
兩大原因造成師資不足
紅螞蟻最近在為女兒找幼兒園,看了好幾間私人託兒中心,每次問業者關於該校老師離職率時,都聽到清一色的回答:
實不相瞞,都不樂觀,不少老師被政府託兒所的薪金配套吸引走了。我們因此調高收費,以開出更好的薪酬條件留住教師。然而,家長無法應付學費,也帶著孩子退學。
以往都是幼教老師往私人機構跑,造成如今風水輪流轉的情況,是政府去年10月的宣布。
2023年和2024年,在主要業者經營(Anchor Operator)的學前教育中心任職的幼教教師與領導者,月薪將上調10%至30%。到了2024年,幼教工作者月薪將介於2900元至6600元。
此外,2023年起,由主要業者聘用的初級幼教教師,起薪從原有的2600元上調至2800元。
本地主要業者經營的學前教育中心有伊僑幼兒園(E-Bridge)、幼樂園(My First Skool)、 MY World學前教育中心、Skool4Kidz、人民行動黨社區基金會(PCF)Sparkletots幼兒園,它們能以低廉價格租用組屋底層,政府也提供補貼協助它們設立新中心和支付教師薪水、師資培訓等營運開銷。
私人託兒中心師資不足,人才還被搶

2017年《小小拇指》「華語兒歌創作表演比賽」。幼兒教師楊紅的作品《紗麗姐姐真好看》,由來自人民行動黨社區基金忠邦第142座組屋閃耀託兒所的小朋友落力演出,引來全場熱烈掌聲,拿下冠軍。(聯合早報)
雪上加霜的是,人力短缺原本就是學前教育領域面臨的關鍵挑戰,業者現在還得互搶人才。
其中,華語幼教老師的短缺較為嚴重,因為華文水平的本地人本來就不多,其中對「把屎把尿」行業有興趣的人更少,想找外籍員工填補短缺,但外國人工作準證配額太少。
這增加了現有華語幼教老師的壓力,他們有些得負責更多班級,彌補師資短缺。
本地託兒所中心告訴《亞洲新聞台》,
華語教師的空缺需要長達6個月的時間才能填補,有些甚至根本找不到適合的人選。
位於武吉知馬的Swallows and Amazons幼兒園負責人Jackie Barkham受訪時說,她的華文老師在理想的情況下每人只需教一班,實際上卻是一人教兩班。
「這個比例雖然還可以接受,但這不是我想提供的。因為老師和每個孩子相處的時間會減少,而孩子們接觸華語的時間也更變少。」
華語教師的短缺,也迫使一些幼兒園暫停擴張計劃。
經營學前中心和國際學校的伊頓集團(EtonHouse)明年將推出一項新的華語浸濡式課程,目前正在進行試點課程。
伊頓集團的新加坡營運長Evelyn Tay說,該課程的報讀需求很高,但人力短缺問題打亂了其擴張計劃,學校現在得先聘請4名華文教師,才能招收更多學生。
她指出,本地人對教華文興趣不高,公司得考慮其他解決方案。
她說:
「我們正在與中國大學合作,探討如何邀請華文教師加入我們的實習計劃,我們可以提升他們的能力,幫助他們成為更優秀的華文教師,這也有助於我們拓展華語教師的培訓管道。」
然而,讓來自中國的教育工作者到本地打一份全職工作並不容易,因為根據人力部的外籍員工配額,本地企業每聘請12名本地員工,才能聘請一名來自中國大陸的職員。
伊頓集團一直都有與海外大學合作,舉辦職業展及提供實習和工作機會。今年中也重啟了與台灣當地大學的合作。
集團的華文教師約一成來自海外,包括馬來西亞、台灣和中國大陸。

2023年《小小拇指》第八屆華語兒歌創作表演比賽,以「我的幼兒園」、「走出戶外」和「環保」為主題。來自職總優兒學府循環路大牌82號幼兒園一組師生的作品《圖書角》,以生動的表演和朗朗上口的旋律備受評審青睞,獲得冠軍。(聯合早報)
在全島有156家中心的職總優兒學府幼樂園總經理程愛玲表示,如果能調高准證配額,或許有助於改變現有局面。
程愛玲說,未來兩三年職總優兒學府還將擴大在新加坡的學前教育機構數量,希望為越來越多的新加坡家庭提供支持。因此調整配額肯定會讓他們獲得更多支持,同時也能使學前教育領域教師隊伍更多元化。
職總優兒學府也說,他們正努力吸引更多對華語學前教育有興趣,而且有資格的中途轉業者,希望能填補華文老師的空缺。
學生學習華語的熱忱本來就不高,幼教老師的的工作負擔又不輕,再加上師資不足,母語老師可要負重前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