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社交媒體上有部短視頻引起來不少新加坡人注意,原因是內容開宗明義就說:
「比起中國,新加坡『太落後』。」
這話一看就是招黑體質。
果不其然,這引起了不少新加坡網民留言表示不滿。
視頻作者究竟如何認為新加坡比中國「落後」?紅螞蟻簡單整理一下,大致可分為六個面向:
電子支付:新加坡主要仍以現金和刷卡為主,電子支付只是輔助;
電商:商品數量、性價比和物流速度遠遠落後於中國;
物質豐富度:中國能買到全國各地產品,再加上進口超市,幾乎能買到全球商品,但在新加坡,所有東西都依賴進口,好多想買的東西都沒有;
物流配送效率:上午訂貨,下午送達的服務,在新加坡想都不敢想;
5G電信網絡:新加坡5G普及率低,信號沒中國好,想在旅遊景點開直播是痴心妄想;
電動車:新加坡仍以燃油車為主,電動車普及率不如中國。
在小紅書和TikTok等社媒平台上,這類視頻其實不算少見,新加坡也不是唯一的「受害者」。
「XX國比中國落後」,似乎成了一款搶流量的模板,不同視頻中,內容和對白往往如出一轍,只是經由不同人之口所述。
@wsmnx
其實新加坡挺落後的,我們中國有很多地方是領先新加坡的。
♬ 原聲 - wsmnx @wsmnx
上期視頻說到新加坡很多地方落後我們中國,很多新加坡的表示不服,原來新加坡也批評不得啊,說句實話就崩潰了!
♬ 原聲 - wsmnx何謂落後?
首先,藉由貶低他人抬高自己的行為本來就已非常可議。
再者,這類視頻帶出的資訊,也值得我們反思,一個國家先不先進、落不落後,到底該如何界定?
是根據科技應用的酷炫程度?還是當地人民是否安居樂業?
如果是前者,那在路上擺出無人駕駛計程車,用無人機和機器人送餐,消費之處皆是掃碼刷手掌的城市當可輕鬆取勝。
(好吧,請受紅螞蟻一拜……)
但若衡量的標準是民眾是否安居樂業,那答案可能就不一樣了:
新加坡或許尚有許多不足,但談起宜居程度、經濟發展和階級流動等社會經濟綜合指標,新加坡是否「落後」於某些國家,相信外界會有公允答案。
再把一些硬指標,如人均GDP、人均收入等,新加坡恐怕還真夠不著「落後」的邊。

新加坡有著繁華的一面,也有著樸實的一面。(聯合早報)
有些「落後」其實是「進步」所致
或許,相較中國電子支付已經走到現金交易只占所有交易3.7%的階段,新加坡確實還有不小落差。
但新加坡在電子支付等科技面向的「落後」,毋寧說是某種「進步」所致。
這種進步可以是包容,也可以是民意可畏。
以新加坡的人口密集度,政府機構觸角遍及各個社會角落,舉全國之力,把電子支付強加於民,似乎也非難事。
但新加坡雖不照搬西方民主那套價值,政府權力源自選民的委託這點卻毫無疑義,
因此社會的許多面向,並非是單純的從上而下,普羅大眾的感受及反饋也非常重要。
尤其在推行電子支付過程中,必須顧及年長者等科技適應能力較弱的群體,在這種包容性社會的精神背景下,快與慢之間就必須取得平衡,而非一味蠻幹到底。

新加坡仍有一定比例的商家和消費者對電子支付抱持比較抗拒的想法。(聯合早報)
電商問題,包括物流配送速度亦如是。
除了市場規模本來就有落差,中國的電商盛世,早年雖備受各方推崇,但隨著時間推移,不難發現,如此盛景離不開各家廠商的低價惡性競爭,形成所謂的內卷。
相較之下,新加坡正逐漸加強保障電商經濟下零工雇員的基本權益。
這無疑會增加相關平台的營運成本,更難以低廉的價格,提供那些看似性價比高到不可思議的服務。
但為了維持社會公平性和保障雇員基本權利,這卻是必要的取捨,是一個進步社會該有的堅持。
至於物質豐富度,新加坡礙於國土面積限制,天然資源稀缺,當然必須依賴進口。
但作為全球貿易活動最繁忙的國家之一,要說在新加坡能買的東西太少,這種說法很值得商榷。
但很肯定的是,人們在新加坡可以任意瀏覽谷歌、臉書、Youtube、Instagram,也能使用Netflix等串流服務,這部分的物質豐富度,應該不算太差吧?
至於行動網路速度,短視頻提到的倒比較像是個人主觀的感覺,而非真實數據所支撐。
根據國際流動數據分析公司OpenSignal的分析,新加坡在2023年的行動網路下載速度排行榜中排名亞太地區第二位,僅次於韓國。
至於電動車,在中國遭美國科技圍堵下,中國電動車產業的普及被北京當局視為突破口,在中央地方的大力補助下,才有了大量廉價電動車進入中國國內市場,以及銷往海外的熱潮。
與中國基於地緣政治因素推動電動車普及不同,新加坡在這方面是以環境永續為著力點,燃油車雖然還是主流,但根據新加坡綠色發展藍圖,我國將從2030年起停止為內燃式引擎車輛註冊,並逐步汰換本地各類內燃引擎車輛。
主打的是個循序漸進,不急不躁,先一步步把充電樁等基礎設施準備到位,在不對本地車主構成太大衝擊的前提下,將電動車慢慢引入本地生活之中。

新加坡有著繁華的一面,也有著樸實的一面。(聯合早報)
持平而論,任何國家、任何社會有所不足的,自當努力精進求進步。
但惡意比較誰更落後,則大可不必。
何謂落後,何謂進步,更不應該以去脈絡化的方式解讀,尤其更不該把那些像科技電影的酷炫表象直接視為一種社會的進步。
一個社會能在發展前進的過程中,秉持著避免某一群體成為失落一代,以及互相包容,聽取各種聲音的精神,才是真正意義的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