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新加坡吸引著眾多跨國企業落地,從數據上看,全球大約有50%左右的100強企業都選擇新加坡做國際總部,中資企業如阿里巴巴、騰訊、位元組跳動也都在新加坡設總部,目前這個趨勢還會持續下去。隨著中國的進一步開放,更多中資企業會來到新加坡設立總部,開展國際業務。
為什麼這些出海企業會選擇新加坡?本文將從政治社會、區位優勢、營商環境、國民待遇、貿易政策、稅收政策等角度,給到大家一些關於了解新加坡出海的思緒。

新加坡是一個美麗的花園城市國家,位於馬來半島南端、馬六甲海峽出入口,處於「海上的十字路口」,地理位置優越。雖然新加坡本土市場並不大,但整個東南亞卻是一個大市場,所以大多數國際企業包括中資企業都會考慮用新加坡做一個平台。
自1965年獨立以來,國家建設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2020年,新加坡人均國內生產總值近6萬美元,是全球經濟最具活力、前景持續看好的新興經濟體之一。因此,新加坡具有良好的投資環境,主要體現在:
政治社會穩定
人民行動黨一直保持執政黨地位,充分保障了國內政策的延續性。政府提倡種族包容,致力於打造多元種族、多元文化、多元宗教和諧並存的社會氛圍。
區位優勢明顯
新加坡是亞太地區重要的貿易、金融、航運中心,同時也是區域基礎設施建設和科技創新中心,在地區事務中發揮著重要作用。各國企業紛紛來新設立區域總部,以新加坡為跳板進入東南亞市場。

營商環境優越
新加坡政府實施有利於工商企業發展的各項政策,連續多年在世界銀行公布的全球營商環境排名中名列前茅。新加坡法律法規完備,政策公開透明,政府廉潔高效,司法公正嚴明,大大節省了企業經營成本,不可預見風險較小。
實行國民待遇
新加坡對外資企業實行無差別的國民待遇。外資在新設立企業,註冊手續簡便,一般無出資比例和出資方式的限制,外匯自由進出,政府對內外資企業的監管一視同仁。
出海新加坡的利好
利於全球業務拓展
新加坡是東協成員國之一,也是世貿、大英國協以及亞太成員經濟體之一,在新加坡註冊公司能快速得到全球各國認可,打造國際品牌形象。新加坡的自由貿易港政策有利於產品經新加坡轉口到歐美、東南亞等國家地區,能夠合理避免一些因政治經濟因素而產生的貿易壁壘。且新加坡政府提供各項優惠計劃政策,幫忙企業拓展海外業務。

利於運營成本優化
新加坡是全球稅賦最輕的國家之一,與包括中國在內的50多個國家簽訂了豁免雙重徵稅協定。新加坡對內外資企業實行統一的企業所得稅政策,企業所得稅稅率為17%,新設立的公司前三個稅務年度可享受最高12.5萬新元(約62.5萬人民幣)稅務減免。新加坡按屬地原則徵稅,新加坡公司從境外取得的股息、利潤以及服務收入無需納稅。新加坡不對資本利得徵稅,同一集團內的企業可以合併納稅,虧損彌補可無限期向後結轉或向前結轉一年。新加坡無外匯管制,資金可自由流入流出,企業利潤匯出無限制也無特殊稅費。
利於企業家發展
新加坡樟宜機場是與世界聯繫最緊密的亞洲,5小時抵達中國,7小時內通達亞洲任一國家,方便企業家往來打理業務。新加坡個人所得稅最高稅率為22%,境外來源所得、資本利得、境內股息收入不徵稅。在新加坡成立家庭辦公室管理基金,基金的投資收益無需繳納所得稅,而且新加坡沒有遺產稅,方便解決家族治理和財富傳承問題。另外企業家及家庭可成為新加坡永久居民移居新加坡,享受新加坡優質的教育機會和國家福利。

「新加坡+1」戰略
為了充分整合運用東南亞區域資源,實現與東南亞各國的優勢互補,新加坡傾力打造「新加坡+1」戰略。2021年2月,新加坡成立「東南亞製造聯盟」,致力於協助全球製造企業擴大在東南亞的發展,實現供應鏈的多元化。新加坡經濟發展局(EDB)為加入「東南亞製造聯盟」的企業提供百萬新元的業務補助和定製服務,及該聯盟的戰略夥伴(凱德集團、勝科城鎮發展公司和格蘭特投資)為企業提供差異化的物流報價。目前,這三個戰略夥伴負責馬來西亞、越南和印度尼西亞10多個工業園的運營和開發,能為製造企業提供更符合企業發展的商業服務。
「新加坡+1」戰略的關鍵區域,則是東南亞的「新柔廖成長三角」。「新柔廖成長三角」是新加坡、馬來西亞的柔佛和印度尼西亞的廖內群島組成的經濟區。建設該三角地區的設想於1989年12月提出,經過30多年的發展,三方的各自不同優勢充分融合,新加坡是該區域製造企業的研發中心、結算中心和物流中心,馬來西亞的柔佛州和印尼的廖內群島主要提供勞動力和土地優勢,負責生產等業務,進而實現1+1>2的區域效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