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前有知情人士爆料稱,中國領先的短視頻平台要求新加坡總部的中國籍員工向中國稅務部門申報收入並繳納相關稅款,否則將無法兌現占其薪酬重要比例的股票期權。

圖源:FACEBOOK
要求中國籍員工向中國報稅
近日,在新加坡某知名網際網路公司的中國籍員工收到內部備忘錄,被公司要求向中國稅務機關報告收入並納稅。對於2025年8月31日之前不申報的員工,會被限制期權回購,據估算將有超多1000名員工可能受其影響。
近年來,中國正在加強全球稅收計劃的執行,對中國公民境外收入監管更為嚴格。2017年,中國加入《多邊稅收征管互助公約》,積極參與國際稅收合作。位元組跳動為確保公司在全球範圍內的稅務合規性,避免可能的稅務風險,不得不出此下策。
新加坡一家中國科技公司的知情人士表示,各類中國公司都在嚴格按照中國法律,在境外取得的收入應向中國申報,一些大企業也會要求中國籍員工向中國報稅。

圖源:檔案圖庫
根據中國個人所得稅相關法律規定,中國居民從海外取得的收入,如已在境外為這筆收入繳納了個人所得稅,那麼在中國申報個人所得稅時,可以用這筆收入在境外已繳納的稅款抵減在中國需要繳納的稅款。
如果海外交稅額低於中國應繳稅額,那麼按照中國稅法需要補交,如果高於則不退還。中國在2020年發布的稅務公告指出,「中國居民」指的是在中國有住所,或無住所而在一個納稅年度內在中國境內居住累計183天的個人。
前述知情人士指出,實際情況是並非每家公司都強制規定需要向中國主動報稅,但中國2018年正式加入經合組織共同報告標準啟動金融信息交換,中國稅務機關可以獲取中國稅務居民在全球100多個稅務管轄區的境外涉稅信息。
海外高收入員工或將面臨補稅風險

事實上,中國與海外很多國家都存在稅務差異。目前,中國實行個人所得稅分級稅制,最高稅率45%;而新加坡個人所得稅率為15%-24%(依實際居住天數是否超183天而定),稅收差異最高達21個百分點。
與此同時,新加坡和中國早已簽署了稅務協定,原則上中國公民不用雙重繳稅,在扣除公民在新加坡已繳納稅務數額後,應向國內補繳個人所得稅超出在新加坡納稅的部分。
不過很多中國企業會對海外員工進行稅務補貼。例如中國最大短視頻平台將向受影響的員工提供最多兩年的補貼,但未說明是否足以彌補稅收差異帶來的損失。

圖源:檔案圖庫
因此,該公司員工如果向中國報稅的話,可能會對他們在新加坡的工作和生活產生影響。首先在薪酬財務規劃方面,中國和新加坡稅率存在差異,員工向中國報稅需補繳稅款的可能性很大,這將影響實際收入,對依賴股票期權的員工來說,若不按時報稅,則限制期權回購的影響較大。
此外,部分員工可能會因稅務問題帶來的經濟壓力對工作產生不滿或焦慮情緒,影響工作積極性和效率。如果員工認為稅收政策對自身利益損害較大,可能會重新考慮在新加坡的工作安排,甚至離職尋找其他更有利的職業機會,影響團隊穩定性和業務連續性。
在生活壓力方面,由於可能需要補繳稅款,可支配收入減少,在新加坡高物價的環境下,可能需要調整生活方式,減少消費支出,降低生活質量。如在租房、購物、娛樂等方面更加節儉,影響生活舒適度和消費體驗。
不僅如此,在經濟上的變化可能使員工在社交活動中有所顧慮,減少參與社交聚會等活動的頻率。同時,對未來財務狀況的擔憂以及適應新稅收政策的壓力,可能給員工帶來心理上的焦慮和不安,影響生活幸福感。同時,稅收政策的變化可能使一些員工重新評估在新加坡的長期生活計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