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陳婧
「我還有10分鐘就到。今天下雨,路上堵,實在不好意思啊!」
在手機上點餐半小時後,送餐的外賣騎手撥通了我的電話,解釋他為什麼沒有按時送達。騎手小哥之後又打了兩個電話通報他的最新方位,就差沒說出那句潛台詞:「千萬別給我差評啊!」
其實,要不是騎手幾番道歉,我都沒注意到這單外賣已經超時。雖然比預計時間晚了10分鐘,但40分鐘里從下單到送達,在我看來已經非常快了——尤其是在和新加坡的外賣服務對比之下。
自從疫情後居家辦公以來,我點外賣的次數直線上升,和島國各大外賣平台的摩擦也持續增加:預計一小時內送達的外賣等了兩小時還沒到、拿到手的燉湯灑了三分之二、不小心選錯了配送地址後不能修改訂單,向客服反映也無濟於事,還被對方譏諷:「誰讓你沒看清楚就下單了呢?」
這些問題,到了上海以後都迎刃而解。絕大多數外賣都在半小時內送達,加個幾毛錢還能買超時保險,只要超時10分鐘就獲得10倍賠款;湯水多用密封袋嚴實包裹,外面還罩上精美的鋁箔保溫袋;下單後不僅可以修改訂單,還可以實時查看騎手的方位;即便在凌晨一兩點時想吃個宵夜,都有人馬上接單……這些服務,對應的只是5元(人民幣,約1新元)不到的配送費。

物美價廉的體驗背後,是中國發達的網際網路商業模式與巨大勞動力成本優勢。圖為上海街頭的外賣騎手(路透社)
如此物美價廉的體驗背後,是中國發達的網際網路商業模式與巨大的勞動力成本優勢。先進的前台客戶端和後台系統保障順暢的點餐體驗,數以百萬計的外賣騎手則提供了充足的勞動力來源。不過,這套「算法支配人力」的模式運行至今,缺陷也日益凸顯。
《人物》雜誌一篇關於外賣騎手的專題報道本月在網際網路上被熱轉數萬次,也讓外賣配送系統受到空前關注。文章指出,外賣平台為了追逐利益最大化而設計的系統算法,不斷壓縮騎手的配送時間,並增加同一時間段的接單數量,以便降低騎手人力成本。
在超時就意味著被差評、扣錢甚至辭退的巨大壓力下,外賣騎手不得不超速行駛、闖紅燈甚至逆行,導致交通事故率居高不下。上海市警方統計顯示,去年上半年全市就發生300多起涉及快遞和外賣行業的交通事故,其中三分之二都來自「餓了麼」和「美團」這兩大外賣平台。

餓了麼的「多等5分鐘」方案不僅沒有平息網民的怒火,激起更大反彈。(網際網路)
在報道引發的輿論危機中,餓了麼和美團先後做出回應。率先發聲的餓了麼稱,將針對歷史信用好、服務好的騎手提供個別訂單的「超時免責」權益,並在結算付款環節增設一個「願意多等5分鐘/10分鐘」的按鈕,允許顧客選擇多給騎手一些時間。
這個解決方案不僅沒有平息網民的怒火,反而激起更大反彈。有網民指出,外賣平台想到的不是改良系統算法,而是把平台與騎手之間的矛盾轉嫁給用戶,逼迫顧客為系統的不合理埋單,是治標不治本的做法。還有網民說:「選擇多等5分鐘,不能保證平台就會給騎手更多時間送餐,只能保證我一定是最後才拿到外賣的人。」

美團承諾將優化系統,為騎手留出8分鐘彈性時間,並在惡劣天氣延長配送時間。(路透社)
餓了麼被網民罵了整整一天後,它的競爭對手美團才發聲明,承諾將優化系統,為騎手留出8分鐘彈性時間,並在惡劣天氣延長騎手的配送時間,並將安全係數作為獎勵騎手的指標之一。這個回應無疑較能為民眾接受,但隨即有人質疑在激烈的競爭環境中,美團的做法能堅持多久。
騎手人工成本占外賣平台整體收入超過七成,平台為了吸引顧客而難以抬高價格,唯有通過壓低成本來提高盈利。事實上,美團正是率先採用算法調配人力來壓低成本,在去年首次扭虧為盈;而餓了麼預計至今仍未實現盈利。如果延長配送時間,還能否保障盈利?用戶又是否會轉向用時較短的競爭對手?
用戶不願傻等,企業不想讓利,騎手多喘口氣的5分鐘,該向誰要?這並不只是外賣行業面對的挑戰。在中國的網際網路滲透率到達高位後,來自新增用戶的人口紅利已經逐漸消退,新經濟企業可開拓的空間逐漸縮小;僧多粥少的局面進一步壓縮了底層從業人員的議價能力,讓他們成為受壓迫最嚴重的群體。
要打破這樣的困局,還是需要第三方力量介入,例如通過行業協會為騎手發聲,與全體業者達成統一協議;又或是通過完善法律規定明確騎手享有哪些權益,平台應承擔什麼責任。往小了說,更好地保障騎手的安全,才能推動行業健康和可持續地發展;往大了看,幫助低收入國人穩步提高工作和生活品質,才能有效拉動內需,為中國發展「內循環」提供穩固根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