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加坡曾是馬新合併的強力推手,1962年東姑阿都拉曼提出馬來西亞計劃實為配合李光耀的折中方案,將婆羅洲英屬殖民地作嫁妝以維持馬新合併後的族群比例。可見馬新合併在那個年代是迫在眉睫之事。1963年9月16日,馬來亞、新加坡、砂拉越和沙巴在內外憂患之下建立馬來西亞聯邦。惟好景不長,東姑和李光耀、巫統和人民行動黨、馬來人和非馬來人、公民和國民、關稅港和自由港等的衝突白熱化,最終在1965年8月9日馬新正式分家。正當馬來西亞成立57周年,國人有必要回溯這段歷史以從中反思我國的前景。
不左不右的新方向
對於馬新兩國的恩怨各有說法,但是對於這段歲月留給馬來西亞什麼則鮮少提及,是此,筆者歸類出三個新加坡遺產供參考。
李光耀領導的人民行動黨給了大馬人一個新方向,即不左也不右的「馬來西亞人的馬來西亞」。不管如何,火箭老祖是雷電(人民行動黨標準)乃公認史實,就連其意識形態也繼自李光耀。在50、60年代冷戰高峰期,當時的左翼勢力(馬共、社陣)主張非種族的階級鬥爭,卻遭到親英的聯盟政府強力打壓,使得所有去種族化的論述都屬赤色猛獸,讓聯盟的協和式共識成唯一主流。
重燃反對政治
大馬創立後,因為李光耀及其團隊充滿富家豪門、反共立場和留學英國的背景,同時是建制派的角色,他們提出的族群平權論述讓半島的聯盟三黨頭痛不已,可是卻讓身處反共旋風的政治菁英看見新出路,亦即非共非左也可實踐多元、平等和進步的前景。這也是為何馬新分家後,民主行動黨卻持續成長,在1969年大選狂掃馬華票倉拿下13席。儘管在這以前曾有其他非共的多元論述,但都不如人民行動黨/民主行動黨的意識形態來得清晰。
另一個遺產是反對政治的重燃。政黨結盟始於1952年地方選舉的巫華聯盟,接著巫統、馬華和國大黨組成的聯盟在歷次大選中取得不俗成績,左傾的勞工黨和人民黨也模仿聯盟,在1957年合組社會主義陣線,並多次與左翼領袖布哈魯丁主掌的伊斯蘭黨攜手,形成挑戰聯盟的主力,惟仍有許多小黨被忽視而未成一對一之勢。
直到1963年大馬成立,壓制左翼黨派力度愈加強硬,而且印尼和菲律賓的挑釁使輿論處在不挺聯盟即不愛國的氣氛,導致反對政治頓時消沉,聯盟得以在1964年聯邦大選完勝。企圖征戰半島的李光耀不因人民行動黨的敗選而退,先後聯絡人民進步黨、民主聯合黨、砂人聯黨、砂馬真達黨於1965年5月成立「馬來西亞人民團結總機構」(團總),與東姑的聯盟政府對峙,此舉觸動了巫統鷹派和馬華領袖的神經。
雖然馬新3個月後分道揚鑣,團總也不了了之,可1965年共組一線的嘗試,促成1969年行動黨、民政黨、人進黨、人民黨和伊黨等達成集中選票劍指聯盟的共識,避免多角戰而惠及巫華印聯盟。因此,團總的嘗試是造就大馬反對政治重生的關鍵之一。
避免偏激論述
偏激的論述必將造成國破家亡是第三個遺產。如歷史學者黃基明所指,馬新的兩年歲月讓國人知道相衝的國家論述——「馬來人至上」和「馬來西亞人的馬來西亞」,無法帶來和諧的社會,土著與非土著的國家想像各異釀就族群間隙擴大。所以,馬新的合併之初雙方均希望憑各自理想改造對方,1965年的分裂是大家意識到改造無望而懷恨道別。
如今朝野領袖和政黨得須認清,過於保守或激進的論述只有強化彼此誤解,唯有各自退一步,學會妥協和禮讓,一同探求折中方案化解分歧,緩進式地實現國家願景,以免重蹈1965年之不堪回憶。
大馬建國和馬新分家至今將近六旬,馬來西亞和新加坡各行其道,一個成為東南亞的原產業大國,一個擢升聞名四海的城市國家,1965年的記憶,對華人來說或是可惜的,對馬來人來說可能是欣慰的,但歷史的教訓和啟迪卻須傳承下去,告誡後輩勿重犯前人之過,也順應先賢基業繼續守成,珍惜這個偉大的馬來西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