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海峽時報)
作者 王震宇
下周五(29日)就是農曆七月初一日,新加坡許多華族都會祭拜祖先,而焚燒冥紙是祭祀活動中不可或缺的環節。
除了農曆七月,人們也在清明節等節日,或是祖先忌日,在組屋樓下燒冥紙,雖然次數不算頻繁,但燒冥紙引發的各種投訴仍時有所聞。
最近,焚燒冥紙規範行動聯盟正式成立,該行動聯盟上周發文告表示,趁農曆七月來臨之際,將通過公眾教育給華社社群傳達一套焚燒冥紙的社會規範。
該聯盟由本地民間團體、私人企業和政府機構聯合組成,動員華社及宗教團體、廟宇領袖、新加坡神料同業商會、殯葬業者等社會各界人士擬定規範。
焚燒冥紙不是本地華族同胞多年來的習俗嗎?怎麼需要成立行動聯盟,甚至要擬定一套規範?

焚燒冥紙規範行動聯盟的宣傳海報。(網際網路)
先來看看行動聯盟提出的幾項建議:
應少量焚燒,如每次三至四張冥紙,確保冥紙燃盡,也能減少煙霧及灰燼;
勿將整疊冥紙丟入焚燒鐵桶,或拋入空中;
祭祀儀式結束後,清除所有祭品及供品,保持環境清潔。
的確,大量焚燒冥紙會造成大量煙霧,影響空氣素質;沒把冥紙「准准」投進當局提供的鐵桶,使得冥紙四處亂飛,若沒及時清理,又會使社區環境變得髒亂。
但紅螞蟻看到上述幾個要點時,第一個反應是:這些建議是不是有點「老調重彈」?
四成國人因鄰居燒冥紙焚香而不滿

大量燒冥紙會導致煙霧瀰漫,影響空氣素質。(海峽時報)
勞師動眾地設立一個聯盟來再次提倡這些建議,連該丟幾張都直接告訴你,當中的弦外之音或許是:焚燒冥紙可能引起的社會問題、居民糾紛,至今仍是確確實實存在的。
而這些問題已不是一天兩天的事了。紅螞蟻就「挖」到2009年的一組數據:
國家環境局當年指出,每個月平均會收到55項針對任意焚燒冥紙的投訴;然而,在同一年八月至九月,即農曆七月期間,投訴竟增加將近一倍,達月均102起。
時隔10年,政策研究所一項2019年的調查也指出,在組屋底層進行喧譁的活動、鄰居烹煮民族食品,都可能造成鄰里糾紛。
讓受訪者最為不滿的第一選項,就是有人在組屋區內焚燒祭品——每10名新加坡人當中就有四人表明,他們有時或較常遇到這類行為,因而感到不悅。

新聯盟提醒公眾,祭祀儀式結束後,清除所有祭品及供品,保持環境清潔。(聯合早報)
值得一提的是,調查結果顯示,較多異族同胞在這個議題上表達不滿,包括67.4%的馬來族同胞及57.6%的印度族同胞都有同感,受訪華族同胞則有35.7%如此認為。
這兩項調查相隔10年,間中當局也多次設法減低焚燒冥紙造成的影響,如為信徒提供鐵桶,以縮小焚燒範圍,但投訴個案並沒有因此而消失。

每個市鎮都會提供焚燒冥紙的鐵桶。(新明日報)
如今,行動聯盟提出的規範似乎有別於例常提醒,它計劃通過組屋區布告欄和電子顯示屏宣傳,還會和超級市場、商家、甚至歌台演出主辦方合作。
就不知這樣多管齊下的方法會否更有效?
公眾建議設專屬基礎設施
日前,一名讀者也對此課題投函《海峽時報》。

(海峽時報截圖)
他說,儘管成立行動聯盟值得讚許,但除了為焚燒冥紙提出規範,行動聯盟也應考量較長遠的基礎設施改革,以推廣焚燒冥紙的負責任行為。
他建議,在每個市鎮遠離居民窗戶範圍,設置焚燒冥紙的專屬設施,並鼓勵或規定年輕信徒使用這些設施,但年長人士或行動不便者則可酌情豁免使用。
「新加坡是個人口稠密的小國,也有許多宗教,每個族群都必須在考慮到他人感受的前提下遵循傳統習俗,以致能共同達到良好的生活素質。」
《聯合早報》(19日)發表的一篇社論,也談及在習俗與信仰的背景下,不能忘卻環境衛生與環保。 文中其中一段話說:
「讓傳統習俗里的孝道和感恩等價值觀,適應新時代的環保或居住條件,才更能讓信仰的意志生生不息,代代延續。」

(聯合早報)
的確,肆意焚燒冥紙可能會牽涉多方面的社會議題,尤其當生活在一個多元種族的國度,關鍵在於懂得相互諒解、將心比心,否則出台再多的新措施或宣導工作,也未必有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