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年前,我經歷了一場疑難病痛。折騰了一個多月,最後的手術徹底解除了病痛,但諮詢過的西醫生中醫師無人圓滿地解釋我的症狀。
1. 便秘腹痛查腸道
[第一周.家庭診所的尋常處方]
求醫旅程始於我發現自己便秘了。去了一趟家庭診所[1],醫生開了助消化的口服藥。誰知毫無效果,而且難受的腹脹開始了,連喝水都困難。
我再去這家診所仔細檢查一遍。因體溫血壓正常、無頭暈咳嗽,也沒有便秘的經歷和家史,醫生覺得病因不明,尚需觀察,加開了口服的清腸丸和外用的灌腸液。
過去二十多年我常去同一家庭診所,搬家幾次也照常回去。去同一診所的好處是醫生對我的健康狀況了如指掌--我問診的郝醫生就認識我們一家人,就醫時除了仔細檢查,還會詢問近況交流帶孩子的心得。

(家庭診所)
[第二周.尋求獨立的醫生診斷]
外用的灌腸液暫時消除了腹脹,不過有病得根治才行啊。我去政府診所[2]尋求獨立診斷,結果和家庭診所相同,醫生無法確診病因,遂推薦給政府醫院[3]的腸胃科專科醫生[4]。但是(生活中沒有但是多好啊)能預約到的專科醫生最早也要等兩個月。
因為每天便秘難受而且明顯消瘦,我又諮詢了常去的執業中醫,其意見同樣是先見腸胃科醫生,通過仔細檢查來確定病因。
這時我的腹部開始有疼痛感,於是再去家庭診所求助。醫生推薦了附屬於一家私人醫院[5]的腸胃科醫生,並解釋雖然比政府醫院貴,但第二天就能問診了。診所的護士安排好一切,交給我一封醫生的推薦信。
[第三周.專科醫生的詳細檢查]
我如約來到腸胃科醫生的私人診所。檢查後,醫生安排我隔天(需空腹並服藥清腸)作腹部超聲波掃描和腸胃內窺鏡檢查[6]。驚訝的是,專業檢查的結果仍顯示一切正常。既然這樣,照常上班吧。
我腹部的疼痛更頻繁也更痛。在辦公室熬了一天後打電話再向腸胃科醫生求助。醫生聽了我描述的病情也不得要領,叫我再去他的診所。
醫生又仔細檢查了一遍,沒有新的發現。徵得我同意後,他安排了腸道鏡檢查[7]和腹部CT掃描。作為病人的體驗,腸道鏡檢查要比內窺鏡難受得多。
腸道鏡檢查沒有意外的發現。CT掃描完成後,負責掃描的醫生如臨大敵,安排好可移動的病床後叫我馬上躺上去,又請迴腸胃科醫生一起討論。
2. 主動脈瘤急住院
過了相當長的時間後,腸胃科醫生通知我CT掃描發現主動脈瘤[8],可能導致主動脈破裂危及生命,需馬上住院手術。他會聯繫心外科醫生確診並負責手術。
住院的過程非常順利,護士們耐心地解釋了住院手續、表格,下午3點我住進了住院保險可支付的病房。因為不知道何時手術,護士說先按腸胃科醫生的要求讓我禁食,又細緻地介紹各口服藥和吊針的藥物用途。

(私人醫院)
晚上9點心外科醫生來到病房。但是(又但是了),他解釋說我的病況尚不嚴重,可以每半年作一次超聲波掃描,如果主動脈腫大到一定程度才要手術。而且腹部的疼痛不靠近主動脈腫大的部位--兜了一圈又回到原點。
當晚我的腹痛仍然時輕時重,嚴重時止痛藥完全不起作用,以致徹夜輾轉無法入睡。
[第四周.住政府醫院準備手術]
隔天腸胃科醫生來跟我討論出院的計劃。我大驚,昨晚的劇烈腹痛仍未消停,難道我還要經過急診才能再住院麼?遂問能否轉入政府醫院,也許大醫院裡各科醫生會診有新的發現呢?
這次沒有但是了!因為病因已確診,經腸胃科醫生聯繫,下午救護車就將我送到就近的政府醫院。護士說不知是否當天有床位,幸運的是晚10點就住進了病房。

(政府醫院)
第二天早上,一行醫生,據介紹有主治醫生,心外科、腸胃科專科醫生,來到我的病床前。心外科醫生說看了我的CT掃描報告,現在可以手術治療並簡單解釋了「EVAR」微創修復的新技術。
鑒於我的病情沒有生命危險,手術排到了一星期後。等待手術的幾天裡,我腹痛不止,偶爾會非常難受。在政府醫院的好處是,住院醫生可根據病人的痛楚加開止痛藥,最後用上了嗎啡--而我半夜在私人醫院痛苦難當時,只有護士來不斷口頭安慰而已。
[第五周.手術成功後疼痛消除] 終於要手術了。我先被推到麻醉師那裡,麻醉師是位香港長大的女士。得知我在中國長大後,她用港式華語跟我練習用華語交流。
麻醉師戴著口罩,無法確定她的年齡。她態度和睦,聲音好聽,我就想像著她美若天仙。聊天的過程中,我被推進手術室。心外科主刀醫生解釋了手術後,麻醉師說麻醉開始了,你如果聽見我說話就眨眼。我眨著眼……
3. 微創手術除病痛
醒來時,我發現自己躺在一個角落。不久主治醫生過來解釋因為全麻,我會被先送到麻醉後恢復室(Post Anaesthesia Care Unit),確認身體各部位沒大礙才轉普通病房。
[第六周.手術後兩天就出院] 可能等待手術的幾天沒睡好,也可能麻醉藥效還在,到普通病房後我稍吃了點就大睡一整天。醒來後,發現便秘和腹痛都消失了。
主治醫生檢查後,護士通知我可以出院了--那時我還很虛弱,但護士告訴我有一星期的住院假,回家繼續休。住院時間控制得真短呀!我住家幾天後才完全恢復行動能力,一星期後去附近的政府診所拆線。
雖然病痛消除了,最後也沒醫生能給我圓滿的解釋為什麼主動脈腫大會造成便秘和腹痛。主動脈靠近腎,很多主動脈瘤的患者沒有症狀,有症狀的多是腰痛背痛。
經此一劫,我的感受是,對於疑難症狀,二次診斷有好處,而大醫院的各科專家會診也有多次診斷的作用。
[註解]: [1]家庭診所(family clinic): 執業醫生或醫療公司設立的門診診所,大多在組屋區。門診的醫生叫GP(general practitioner)。比起政府診所來,家庭診所收費稍貴,但勝在地點便利,很多在晚間和周末也看診。特別執業醫生自己開的診所,去幾次後跟醫生熟悉了,如同病人的家庭醫生。 [2]政府診所(polyclinic): 政府醫療系統的門診診所。 [3]政府醫院(government hospital): 如新加坡中央醫院(SGH)、國大醫院(NUH)、陳篤生醫院(TTSH)等。 [4]專科醫生(specialist): 有專長及經驗的醫生。可能受僱於政府醫院、獨立開業及附屬於私人醫院。 [5]私人醫院(private hospital): 如萊佛士醫院(Raffles)、伊莉莎白醫院(Mount Elizabeth)、鷹閣醫院(Gleneagles)等。 [6]腸胃內窺鏡(gastroscopy & colonoscopy): 局部麻醉後用一條有光源和電子攝影機的纖維軟管從口腔伸入胃和大腸中,醫生從電視螢幕上觀察胃和大腸。可直接進行微手術。 [7]腸道鏡(endoscopy): 先服用有染色作用的藥物,再用一條有光源和電子攝影機的纖維軟管從肛門伸入腸道中,醫生從電視螢幕上直接觀察腸道等。
[8]主動脈瘤(aortic aneurysm): 主動脈惡性擴張到危險的程度。
(圖文來自新加坡眼APP網友孫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