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生活服務網絡化方面,中國超越了很多已開發國家幾條街的距離。
在網絡支付方面,新加坡學習中國多年,終於有了進一步的實質改變,但是聰明的新加坡人好像理解上有些偏差。

中國的支付寶和微信支付其實早在幾年前就已經登錄新加坡市場了。或許是因為時機不成熟,兄弟倆混得沒有像在國內那樣霸氣,反而刺激了當地網絡支付軟體的發展。
經過幾年發展,新加坡的銀行與非銀行機構推出了Apple Pay、DBS Paylah!、FavePay、Google Pay、GrabPay、OCBC Pay Anyone、Singtel Dash和UOB Mighty等電子支付方式。
和中國的發展模式相近,新加坡的各大支付平台也是通過享受低價折扣的方式,吸引更多的消費者使用,爭取擴展市場份額。
新加坡還推出數碼支付獎勵,採納網絡支付方式的攤販完成20次以上電子支付交易,每月可獲得300新幣的分期獎勵。
當然,商家和企業也非常樂於參與網絡支付的普及,因為可以提高效率,現在超過一半的攤販採用電子付款方式,交易量半年內激增3倍。

不過這也出現了一個問題,那就是網絡支付平台太多了,新加坡市面上的手機付款平台超過20個。
目前,新加坡還沒有一家網絡支付平台可以覆蓋人們的整個生活需求。例如微信支付在中國餐廳使用比較普及,支付寶在新加坡的地位比微信強,但是沒有一統江湖,結果是現在新加坡人的手機
上會下載多個網絡支付平台。
下載每個網絡支付軟體都需要捆綁銀行卡,年輕人可以接受,但是老一輩人還是更喜歡使用現金。
各家平台的優惠折扣都不一樣,各家覆蓋的商戶也不同,支付的時候需要先考慮用哪個平台來買東西,這也浪費了一部分時間和精力。

新加坡人口500多萬,這樣的規模不會允許太多商戶競爭的,且讓每個人註冊多個支付平台是不現實的事情,所以更多人預測,未來新加坡網絡支付方面會有一場血雨腥風。
在此也提醒即將前往或已經抵達新加坡的中國人,多多關注當地的網絡支付平台發展趨勢,有利於出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