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街頭流浪者人數減少 入住庇護所露宿者翻倍

(檔案照)義工團隊探訪露宿者。
圖: 陳韻兒

去年的街頭流浪者人數減少 入住庇護所的露宿者翻倍 (11/08/2022)
去年本地露宿街頭的人數目有所減少,但有更多無家可歸的流浪者入住臨時庇護所。新加坡國立大學李光耀公共政策學院的研究人員去年第二次統計全國的街頭流浪者人數後,得出這個結論。他們在2019年進行過類似統計。
去年本地露宿街頭的人數目有所減少,但有更多無家可歸的流浪者入住臨時庇護所。
新加坡國立大學李光耀公共政策學院的研究人員去年第二次統計全國的街頭流浪者人數後,得出這個結論。他們在2019年進行過類似統計。
研究人員同200多名義工花了幾個月的時間,走遍全島1萬2000座組屋,以及公共和商業空間,記錄露宿者人數。
研究團隊也把那些入住臨時庇護所的人加入全國統計中,以更準確地掌握本地的露宿者人數。
根據統計,去年有大約1036人無家可歸,比2019年少了大約7%。不過,露宿街頭者大幅減少四成以上,到616人。到臨時庇護所求助的人從2019年的65人,大幅增加到去年的420人。
李光耀公共政策學院社會包容計劃組主任黃國和博士解釋出現這些改變的原因。
「疫情期間,許多露宿者會擔心他們自己的健康,而且在阻斷措施的時候,露宿一度是不合法的。同時官方和志願團體在這段期間合力增設了更多庇護所,讓無家可歸的人可以入住。」
報告指出,多數住在庇護所的人在冠病疫情暴發前就居無定所,其他人則會租房間或者同親友同住。一些原本住在馬來西亞或印度尼西亞的新加坡人因為邊境關閉而只能住在庇護所。
此外,根據研究人員和義工的觀察,超過八成的街頭露宿者是男性。如果以年齡層來區分,去年有大約45%的露宿者年齡在50歲或以上,比2019年的51%少。不過,20多到40多歲人士所占的百分比有所增加,從2019年的33%,上升到去年的38%。
為了有效解決露宿者的問題,黃博士認為,政府可以檢討租賃組屋的政策,並且加大力度,向有需要的人伸出援手。
「前線的公共部門,例如公園局、警察、醫院等更積極和更有策略地去留意和關心有居住問題的人,然後轉介到社工團體和庇護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