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新加坡最新出爐2018年度社會價值觀調查,新加坡由於地小人稠,競爭激烈,「怕輸」一詞不僅根深蒂固深植人心,並再次蟬聯最能貼切形容新加坡普遍社會價值觀的榜首。
最新公布的調查中:要求2000名受訪的新加坡人從100多個詞彙中,選擇10個最能貼切形容新加坡社會當前狀況,進一步了解新加坡人如何看待自己、社會與職場態度。
根據調查結果,「怕輸」是新加坡人最多挑選的社會價值觀,其他依序是「投訴」、「競爭」、「物質主義」、「教育機會」、「指責」、「怕死」、「以自我為中心」、「照顧年長者」、「高效率醫療體制」。
值得注意的是,「怕輸」還曾在2012年、2015年,以及剛剛過去的2018年,共3次蟬聯新加坡最普遍的社會價值觀榜首。
新加坡文字工作者陳士銘說:「新加坡面積不大,人口稠密,這也導致身為東南亞樞紐位置的新加坡工作競爭激烈。」
他指出,新加坡父母多半不希望小孩輸在教育的起跑點上,大多數學生從幼稚園階段不僅開始學習各項才藝等課程,小學與中學生更面臨嚴格考試製度競爭。
他強調,這項調查結果反映新加坡的普遍社會價值觀,「怕輸」看似負面,卻也代表大多數新加坡人在競爭激烈的社會積極奮鬥努力的實質意涵,讓新加坡能在東南亞國家中成為最具競爭力的小紅點。

這是世界上最爭強好勝的國家嗎?
Kiasu是閩南話里的一個詞,Kia的意思是「擔心、害怕」,su是輸掉,所以Kiasu就是「驚輸」,意思就是「怕輸」。2007年,這個詞被收進牛津英語詞典(Oxford English Dictionary),將其解釋為「一種貪婪而自私的態度」。
新加坡國立大學(National University of Singapore)政策學習研究所(Institute of Policy Studies)資深研究員梁振雄博士將Kiasu解釋為是一種倖存本能。
他說,這個只有53年歷史的微小國家在東南亞地區地位十分脆弱,被一些文化傳統非常不同的鄰國所包圍。
「新加坡人永遠都牢記一定要自力更生,靠自己,要未雨綢繆,那種一定要爭先的心理已經成為新加坡社會精神的一部分。」
也就是說,新加坡人不願錯過機會,被落下。
他們會耐心地排長隊只為了購買最新款的手機,甚至不會錯過麥當勞開心套餐提供的限量版Hello Kitty玩具。
新加坡人自己也開玩笑地說,在自助餐上他們會把別人擠開,盤子裡的食物總要堆得滿滿的。
在美食街吃飯,他們會一邊買飯,一邊占位——用一包餐巾紙或一把雨傘占據餐桌,於是有了一個新加坡英語chope占位。
新加坡一位文學評論家魏俐瑞說:「這種所謂怕輸行為還是很有爭議的。雖然沒人喜歡遇到這種行為,但他們自己卻毫不猶豫地這樣做。當我們看到這種行為,心裡會感到有點畏懼、不高興,還有尷尬。」
Kiasu是閩南話里的一個詞,意思是「怕輸」。
但在新加坡並不是所有人都把「怕輸」看得那麼嚴肅。
藝術家約翰尼·劉(Johnny Lau)通過喜劇形式讓新加坡人認識到這個問題。他創作了一個很受歡迎的角色「怕輸先生」(Mr Kiasu),20世紀90年代初這個角色非常走紅,現在因「怕輸先生」的新劇目而再度流行起來。
80年代末,劉先生在美國留學之後返回新加坡。當時美國電視動畫劇《辛普森一家》(The Simpsons)正紅極一時,於是他想在新加坡創作一個同樣受歡迎的電視劇目。產生這個想法時他正在服兵役。
在軍營里他驚訝地發現,不管那些軍人們是什麼文化背景,他們都能通過一些軍隊俚語找到共同語言。「我發現『怕輸』這個詞經常在軍營里出現,不管是華人、印度人或馬來人,他們都說,而在軍營外並不常用。」
劉先生這樣形容說:「新加坡人的一個特點是總想爭第一,絕對不能被別人落下。」他用了兩年時間創作出了「怕輸先生」這個角色,而 Kiasu 這個詞也隨之在主流社會流行起來。
1990年「怕輸先生」電視劇首次與觀眾見面時,公眾反應參差。
劉先生說,「大約60%的人感覺受到冒犯,40%的人感覺好笑。那些感覺受到冒犯的人大多比較保守,他們覺得不應該在外人面前揭短,讓新加坡人難堪。他們認為外人會笑話新加坡人的。可是我說,我要的就是這樣的喜劇效果呀!」
事實證明劉先生笑到了最後。「怕輸先生」電視系列極為成功,由此又發行了相關玩具。一款麥當勞漢堡甚至用此來命名,他們在兩個月之內售出了120萬個「怕輸漢堡」(Kiasu Burgers)。

不少新加坡人決意保持「怕輸」精神
一位有一對4歲大雙胞胎的年輕母親梁女士,詢問她現在是否所謂的「怕輸家長」仍然存在,她說,「當然,我就是一個!」
做母親之前她曾想,將來一定不給自己的孩子在學習上施加壓力。但有了孩子之後,情況就變了。
「孩子才6個月的時候我就開始尋找好幼兒園,」她說,「我還給兩個孩子報了英語班,並雇了一位中文私教。」
「我意識到我必須盡一切努力給孩子最好的教育和生活。在一個競爭如此激烈的國家,我可不願讓我的孩子落在別的孩子後面。」她承認孩子落在別人後面會讓她更有壓力。
粱女士的丈夫林先生也加入討論。他認為,新加坡因為缺乏自然資源,取得成功的唯一途徑就是保持「怕輸」精神。
「我們的祖先通過自己的競爭力而倖存下來,所以我們做了父母之後,就要把這種精神傳給下一代,從小就要開始。」
他說,「我們沒有選擇,我們不能放棄,因為保持競爭力是我們唯一的資源。沒有水源,沒有食物,沒有土地——只有爭當第一我們才能倖存下去。」
所以,「怕輸」看來並不是Instagram一代人的不願錯過任何機會的「社交控」,而是深深植根於新加坡人心中的一個信念——只有成為最棒的,你和你的國家才能倖存與繁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