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新加坡一個男子帶小孩下樓玩耍,差點遭遇致命一擊。
草叢裡出現一條三角頭的青蛇,網友驚詫這是劇毒蛇!!

男子發現的三角頭青蛇,圖源:早報
雖然新加坡這個「大動物園」經常動物泛濫,但碰到劇毒蛇還是很少見。
組屋角落驚現三角劇毒蛇
這周六,一個男子帶小孩到武吉班讓信佳路第606座組屋下玩耍。

圖源:谷歌地圖
當他們玩得正開心時,突然健身角落竄出一條青蛇。走進一看,這青蛇是三角頭,直接把二人嚇壞了。

男子看到三角頭,直覺這是一條毒蛇,但不知道是什麼品種。所幸他在孩子靠近毒蛇前及時發現了。 之後,男子把青蛇照片放到網上,求助各大網友:「在健身角落看到這個,求問這是哪個物種?」


圖源:臉書用戶Jonathon Lam
網友們反應如出一轍,有人表示這就是毒蛇↓

有毒,保持距離

毒蛇,你在哪裡發現的,我的意思是這個地方 還有網友表示,只要看到是三角頭型的蛇,就應該趕緊遠離↓

我只知道一旦你看到一條三角頭形的蛇,就應該離得遠遠遠的!
有網友揭曉答案,表示這還是一條幼年瓦氏蝮蛇,有劇毒!在新加坡經常出沒於武吉知馬與中央集水區自然保護區等自然園區附近。

幼年Wagler's Pit Viper毒性很強,對人類有潛在的危險(雖然通常不認為致命)。 通常在武吉知馬周圍的森林和中央集水自然保護區,以及周圍的自然公園看到。這是哪個健身角落? 最好找人把它放回森林。您可以聯繫 ACRES 或 NParks 動物反應熱線尋求幫助。

哈哈哈,瓦氏蝮蛇 對於這樣的毒蛇,最好通知有關動物研究協會轉移。
問題來了,有網友疑惑這怎麼看是幼年,還是成年瓦氏蝮蛇?

上:為什麼是幼年? 如何辨別幼年和成年Wagler? 下:我感覺這是成年Wagler 在這裡,椰子給大家科普下👇
劇毒蛇在新加坡常見嗎
上述蛇種是瓦氏蝮蛇,英文學名Wagler,又名廟宇蝮。常分布在東南亞國家裡,比如泰國、印尼、馬來西亞及菲律賓,棲居在低地林地及林木蔥鬱的沼澤中。
瓦氏蝮蛇性情溫和,一般不主動攻擊人類。毒性不是很強,被咬到一般出現疼痛和腫脹,經過治療一般都會痊癒。
它極耐高溫,新加坡的天氣恰是它最喜愛的,在本地很常見,但不常出現。它體型大,晝伏夜出,不同時期的樣子顏色變化大👇
幼年:身體亮綠色,有成對的小彩色斑點或脊橫條,位於脊椎線兩側。眼部有一條雙色條紋,下方是粗紅色條紋,上方是細白色條紋。尾巴末端呈紅褐色。


幼年雄性瓦氏蝮蛇 上述事件里就是這樣的 但雌性幼蛇身體斑點或條紋部分呈奶油色,條紋較長。

幼年雌性瓦氏蝮蛇
成年:成年的瓦氏蝮蛇更雄壯些。雄性與雌性顏色差別大。
成年雄性顏色依舊是亮綠色,但成年雌性頭頂主要是黑色,身體上部為深色,下部為淡黃至白色,身體上有許多不規則的淡黃色條紋,頭側有一條厚厚的深色條紋。


成年雌性
在新加坡,瓦氏蝮蛇經常出沒在武吉知馬與中央集水區自然保護區等自然園區附近,算是不常出現的蛇類。
經常出現衝上新加坡熱搜的多是網紋蟒蛇,沒毒,不主動攻擊人!但它們出沒的地點那叫一個千奇百怪...

有時短短一兩月,新加坡公園局能接獲九起與蛇有關的事件。
①咖啡館天花板上驚現蟒蛇
去年12月9日,新加坡武吉知馬路上段一帶鐵道廣場的土司工坊天花板掉碎片,然後一節疑是蟒蛇的身軀露出來,嚇得店主緊急關門1小時
②組屋樓梯間出現3米長大蟒蛇
去年11月27日早上9點,新加坡淡濱尼41街第428座組屋出現一條3米長大蟒蛇,盤踞在三樓和四樓的樓梯間,不知道還以為是一條繩子
③蟒蛇倒掛組屋牆梁
去年10月6日早上8點,大巴窯1巷第173座組屋底層,一條超3米長的網紋蟒蛇倒掛在組屋牆梁,那叫一個悠閒
④五米巨蟒在廁所蠕動
2021年5月,克蘭芝路一間咖啡店廁所發生聲響。店主循聲找去,赫然發現有一條5米長的巨蟒在蹲坑處「攪亂一池水」,噁心又恐怖
從這些事例里可以看到,蛇多常見於本地近東部或東北部區域,如果下水道或垃圾槽有很多老鼠,可能你就會在附近看到這個小可愛了~
當然,新加坡「花園城市」美譽吸引來的可不只蛇,還有很多小動物,甚至能到一個泛濫的程度...
新加坡街頭也常見這些「神獸」
先來講講新加坡街頭上的常客,不同於蛇喜歡神出鬼沒,這些街頭常客那就是一個社牛。


新加坡「街霸」——水獺
水獺要麼不出現,要麼就成群結隊出來「炸街」👇


別看水獺可愛,偷食那叫一個有勇有謀。水獺喜歡吃錦鯉或龍魚,尤其喜歡到有錢別墅人家裡偷食。甚至還火到了海外,登上法國雜誌。

前年10月,本地杜尼安路一帶柏里瑪路私宅小池塘里40多條龍魚被水獺偷吃,價值超20000新元(約10萬元)。
今年1月19日,8隻水獺組團到這私宅偷吃,屋主新養的16條龍魚被乾得半死不活👇


新加坡「社牛」——野雞
新加坡的野雞泛濫是出了名的,樓下組屋公園隨處可見👇

馬路上👇

甚至能看到趕地鐵「上班」的野雞👇

野雞以吃雜食為生,完全不怕生,但是近年野雞泛濫成群,常發出噪音擾民,去年公園據整整接獲超600起有關反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