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魚片米粉、炒粿條、經濟菜飯…...面對吞咽困難的民眾如今可以到女皇鎮17個小販攤位,享用這些經過特別加工的美食。
這些小販來自紅山一帶的ABC磚廠巴剎和熟食中心和亞歷山大村美食中心,在語言治療師的訓練下,學習對食物進行加工,方便有吞咽困難者進食。
這項名為「嚼對毫吃!」的項目由亞歷山大醫院啟動,語言治療師在非繁忙時間到熟食中心,為攤販示範如何用三種不同的方式處理食物,包括將食物切成小塊(chop)、剁碎(mince)以及攪拌(blend)成糊狀。
民眾可以要求小販把食物剪成小塊狀,每塊不得比普通叉子寬,或將食物剁碎,即用叉子將食物壓碎,一些攤位也能將固體食物用攪拌器攪成糊狀再呈上。
比如顧客要求要切塊狀的魚片米粉時,攤主江慧群(53歲)會先將米粉、魚片和其他配料剪碎,和魚湯分開打包給顧客。
經營魚片湯店七年的江慧群提到,她90歲的家婆也患有吞咽困難,平時也有帶著年幼孩子的家長會請她將食物剪成小塊狀,因此她對這些處理方式並不陌生。
雖然這是道額外的程序,但江慧群並不介意多花這幾分鐘。「我希望能儘量幫到這些老人家,讓他們能品嘗到更多美食,在外吃飯也更加方便。」
鄰近的瓊榮記海鮮餐館也參與了這項計劃,讓有需求的民眾可以享用他們的菜香豆腐、姜蔥魚片和清炒菠菜。
本地有15%的年長者患有吞咽困難。社會及家庭發展部兼文化、社區及青年部政務次長蔡瑞隆今天(10月14日)在媒體發布會上提到,女皇鎮約有三成的居民是60歲及以上年長者,而隨著人口老齡化,我國也需要對年長者的需求更加敏感,不只是在醫療保健方面,也要考慮到社會經濟層面。
也是女皇鎮區議員的他說:「目前我們有兩個小販中心參與這項計劃,接下來我們希望區內四個熟食中心的攤販都能加入,讓更多年長居民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