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南亞網際網路巨頭冬海集團(SEA,下稱冬海,NYSE: SE)8月16日晚間公布業績,二季度凈虧損9.3億美元(約合人民幣63億元),較去年同期虧損翻倍,暫停2022年全年收入預測。業績公布後,冬海在美股的股價當日跌幅近14%,收每股77.43美元。

冬海集團由新加坡籍中國移民李小冬創立,旗下擁有電商台平台Shopee、電子遊戲開發Garena及數字支付平台SeaMoney。冬海股價在2020年暴漲逾9倍,最高峰時曾達到372.70美元,自2021年11月以來一路下跌,目前股價僅為峰值的兩成。
業績報告顯示,今年二季度,冬海美國會計通用準則(GAAP)收入同比增長29%至29億美元(約合人民幣196億元),但凈虧損達9.3億美元(約合人民幣63億元),較2021年二季度凈虧損4.3億美元(約合人民幣29億元),虧損幅度擴大超過一倍。
電商平台Shopee二季度GAAP收入達17億美元(約合人民幣115億元),同比增長約51%,總訂單數達20億,同比增長約42%,但營收成本增長到13億美元(約合人民幣88億元),同比增長約63%,主要歸因於物流成本以及市場擴張費用。
此外,一般和管理費用同比增長約96%至4.76億美元(約合人民幣32億元);研發費用增長115%至3.7億美元(約合人民幣25億元),主要用於研發人員費用。以上諸多因素拖累冬海二季度業績表現。

新加坡輝立證券首席交易員韓巍稱,冬海最新業績欠佳,一是因為其遊戲業務和電商業務的擴張在近期均受阻,增長速度放緩,二是在宏觀經濟不確定性加劇及加息環境中,包括冬海在內的網際網路公司都面臨實質性的挑戰。如何在成本大幅增加的情況下,重新站穩並恢復以前快速增長的態勢,將是未來一段時間必須要應對的問題。
遊戲娛樂業務一直是冬海盈利的主要來源之一,但已日漸露出疲態, 2022年2月,印度政府以遊戲代碼安全問題對冬海旗下艦艇遊戲Free Fire (《我要活下去》)發出禁令,對該集團業務帶來了一定影響。業績報告顯示,二季度GAAP收入同比下滑約12%至9億美元(約合人民幣61億元),經調整後EBITDA (息稅折舊攤銷前利潤)同比下降55%至3.3億美元(約合人民幣22億元),遊戲活躍用戶和付費用戶數量仍在持續下降。
數字金融服務SeaMoney尚處發展初期,占集團整體營收比例較小。二季度GAAP收入達2.8億美元(約合人民幣19億元),同比增長約214%;電子錢包支付總額達57億美元(約合人民幣386億元),同比增長約36%。冬海稱,在東南亞,本季度有接近40%的Shopee季度活躍買家使用SeaMoney的產品或服務。
業績報告稱,為應對宏觀經濟日益增加的不確定性,冬海轉變電商業務戰略,主要關注效率和業務優化,以實現長期盈利能力,因此將暫停2022年電商業務全年收入預測。
在2021四季度和全年業績報告中,冬海當時仍較為樂觀,預測2022年電商業務GAAP收入為89-91億美元,(中間值)較2021年增長約76%,但在今年一季度業績報告中,已下調了2022年電商業務全年收入預測,在本季度則進一步暫停該項預測。
今年3月,在進軍歐洲市場短短几個月後,Shopee宣布撤出法國市場,當時Shopee回應稱,在法國市場只是小試水溫,無關痛癢,但不到一個月,Shopee又宣布關閉印度站點。今年6月,Shopee開啟裁員計劃,裁退範圍包括在東南亞地區的部分送餐團隊ShopeeFood和電子支付團隊ShopeePay,以及在墨西哥、阿根廷和智利的團隊等。
「星港錢潮」是中國領先的專業媒體財新為新加坡及香港特別行政區的經濟和商業報道推出的重磅欄目,想要獲知更多相關信息,點擊文末閱讀全文。
*原文標題:東南亞網際網路巨頭冬海第二季凈虧損擴大 股價跌幅近14%
*免責聲明,分析內容僅代表受訪者個人觀點,不作為任何人或機構的投資建議
*本文為財新網「星港錢潮」欄目特供新加坡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