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是一個國土面積只有719.1平方公里、人口只有577萬的彈丸小國。就是這樣一個彈丸小國的經濟總量卻達到了3500億美元,人均GDP約為6.2萬美元。新加坡的人均GDP在全球兩百多個國家和地區中排名第8位。經濟發達的新加坡也因為在城市治理方面的獨特經驗被譽為「花園城市」。應該說新加坡作為一個小而精的國家在在國際事務中發揮著遠遠超越其體量的影響力。

從1824年起新加坡就成為了英國的殖民地。到19世紀末新加坡已獲得了前所未有的繁榮:當時新加坡的貿易增長了八倍。英國為促進當地的開發建設大力吸引外來移民以充實新加坡的勞動力。新加坡的土著民族主要是馬來人,然而在英國殖民時期大量華人和印度人湧入新加坡,同時也出現了來自英國等歐洲國家的移民與華人、馬來人、印度人通婚的現象。

由此形成了如今新加坡的華裔、馬來裔、印度裔、歐亞混血裔四大族群。在這一過程中華人逐漸成為新加坡最大的族群,時至今日華人已占據了新加坡總人口的74.2%。二戰後新加坡人民要求在政府中有更大的發言權,英國所任命的總督所掌握的權力被分散,一個由官方人士及被任命的非官方人士組成的顧問組成立。該體系於1947年7月變為兩個分開的行政及立法會議。

1948年3月20日新加坡舉行了第一次選舉。1953年底新加坡通過修改憲法獲得了較大的自治權。1959年6月5日新加坡自治邦首任政府宣誓就職,李光耀出任新加坡首任總理。儘管新加坡已取得自治地位,然而當時的新加坡其實並不想成為一個獨立國家。由60個小島組成的新加坡的國土面積僅相當於北京的1/23,常住人口只有448萬。在這名副其實的「彈丸之地」上各類資源少之又少。

新加坡人連日常生活所需的淡水都要從對岸馬來亞的柔佛州進口。可以說新加坡人無時無刻不面對著嚴峻的生存壓力。1961年5月馬來亞首相東姑阿都拉曼公布了想把新加坡、馬來亞、汶萊、砂拉越和北婆羅洲聯合起來組成馬來西亞。對此李光耀決定舉行全民公投,最後71%的人投了贊成票。於是在1963年9月新加坡脫離了英國的統治正式加入馬來西亞。

然而這場結合從一開始就潛伏下了分家的種子:新獨立的馬來亞聯合邦是一個多元種族社會——馬來人和非馬來人(主要為華人和印度人)幾乎各占一半。新加坡人口中74.2%左右都是華人,新加坡加入馬來西亞後直接改變了馬來西亞的種族結構。本來新、馬兩地之間的種族衝突就比較尖銳,而兩地之間的黨派矛盾更是進一步刺激了雙方的對立情緒。

馬來西亞的獨立是在東姑阿都拉曼領導的巫統奮鬥下實現的,於是巫統成為了獨立後的馬來西亞的執政黨;而新加坡的執政黨則是李光耀領導的人民行動黨。1963年由巫統、馬華和國大黨組成的聯盟黨在中央政府的支持下參加了新加坡州選舉。然而聯盟黨不僅未添一席,連原有的三個選區也被人民行動黨奪取。一時間在馬來西亞國內「馬來人至上」和反種族主義兩種呼聲針鋒相對。

隨後新加坡商人指責馬來西亞中央政府沒給他們和其他州屬一樣的權利;馬來西亞中央政府則要求新加坡將上繳中央的稅收從4成增加到6成,同時指責新加坡華人暗通中國。兩邊的矛盾就在這種互相指責中變得越來越激烈。最終以巫統為首的執政聯盟在國會緊急通過修改憲法並以126票贊成、0票反對將新加坡驅逐出馬來西亞。新加坡就這麼被動從馬來西亞獨立出來。

事實上新加坡並非對此心甘情願——李光耀在其回憶錄里不無傷感地提到:在新馬正式宣布分離那天他感到馬來人如休妻般地拋棄了新加坡。新加坡的獨立並不是自主選擇,而是被馬來西亞排擠的結果。獨立之初的新加坡是一塊潮濕、混亂的小島,黑社會勢力猖獗、妓娼遍地、毒品泛濫,衛生條件極差,教育水平落後……不過新加坡卻有一樣與生俱來得天獨厚的地理優勢。

新加坡扼守太平洋和印度洋之間的咽喉要地馬六甲海峽,成為控制國際貿易和能源安全的關鍵節點。正是靠著國際自由港的優勢和國際一流的服務為世界各地的船舶提供轉口貿易的平台才使新加坡得以坐地生財發家致富。時至今日新加坡作為國際航運的重要港口之一擁有東南亞最大的修造船基地、世界第三大煉油中心、世界最大的燃油供應港口。新加坡通過200多條航線連接著世界600多個港口。

如今的新加坡是世界上最繁忙的港口和亞洲主要轉口樞紐之一,擁有世界第二大貨櫃吞吐量和世界第一的燃油銷售量。不能否認新加坡能取得這樣的成就在相當程度上有賴於扼守馬六甲海峽這一天然的地緣優勢,不過新加坡的發展同樣離不開新加坡政府和人民多年來的奮鬥。新加坡在國家制度設計層面是一個高度效仿西方制度體系的國家,但與此同時新加坡同樣珍視傳統的東方文化。

新加坡國父李光耀始終認為:西式民主並不適用於任何國家。李光耀一生始終提倡」亞洲價值觀「。李光耀根據他的」亞洲價值觀「提出了一個好的政府應當實現的目標:使人民在食、住、就業、保健等方面都受到良好的照顧;在法治下社會有秩序、有正義,人民不分種族、語言和宗教都不互相歧視,沒有人擁有極度財富;人民儘可能享有個人自由,但卻不侵犯別人的自由;經濟能取得成長,社會能取得進步......

正是在這樣的治國理念下新加坡在政府主導下努力提升社會服務:從1964年起新加坡開始實施「居者有其屋」計劃。新加坡這樣一個寸土寸金的彈丸小國卻沒一個房奴。任何一位新加坡的合法公民在結婚後都能以低廉的價格購買一套房子。這套房子由新加坡政府負責進行精裝修並贈送基本家具,而年輕的小夫妻們只需要拎包入住即可。羅馬城不是一天建成的,新加坡的房屋制度也不是一蹴而就的。

1947年英國房屋委員會的報告指出:「新加坡有一個世界上最糟糕的貧民窟,是文明社會的恥辱」。1960年新加坡的建屋發展局成立後開始建造新加坡特有的「組屋」。這說白了就是由政府修建廉價房屋供無力買房的人居住。修房子當然是需要土地的,而新加坡政府在征地這件大事上也有驚人之舉。新加坡作為英國曾經的殖民地在法律體系上受到英國很大的影響影響。

然而畢業於劍橋大學法律系的李光耀卻並不想完全沿襲英國法律有關徵收土地的內容。李光耀認為私人土地權會嚴重有損新加坡的發展,因為政府沒時間和各個土地產權人為征地打官司。1966年新加坡國會通過的《土地徵用法》規定:政府有權在必要時為公共用途強制徵用私有土地,同時會給予土地所有者一定補償。征地時的土地價格一律遵循1973年以前的價格,而不是具體徵用時的價格。

由於新加坡的城市規劃保密性極強,所以人們很難通過土地投機行為獲利,而政府則只會按發展建設前的地價進行賠付。李光耀認為私人業主在沒做出任何貢獻的前提下就享受了政府建設道路等公共設施帶來的土地價格增值。私人業主獲得地產增值的收益過程可以說是「躺贏」的過程。這個理念雖顯得有些專斷,但卻讓新加坡政府得以最大程度地降低了征地成本,從而以最快的速度實現了土地國有化。

這為後續修建公共住房奠定了基礎。獲得了土地之後滿足居民的日常生活需求就成為了政府組屋的首要目標。這時接過土地規劃任務的就是後來被譽為新加坡規劃之父的劉太格:他也是改革開放後最早為中國城市主持規劃設計工作的外國專家之一,曾參與過上海陸家嘴中心地區規劃及城市設計。劉太格認為政府組屋的首要任務是容納足夠多的居民,同時在最近的距離內為他們提供足夠的基礎設施。

劉太格推出了著名的「new town」(新鎮):每個new town至少要容納二十萬人。這個設計也與二十世紀60年代現代主義規劃興起所導致的修建大型住區的潮流息息相關。公共住房在有些國家可能代表著「廉價」、「質量較差」、「地理位置偏僻」,然而新加坡的公共住房卻和中國各大房地產開放商修建的普通商業住宅幾乎沒區別:同樣有便利的交通設施、繁華的商場超市、精心維護管理的綠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