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所周知,二氧化碳的排放量是影響氣候變化的主要原因,並且會引起全球變暖等一系列後果。新加坡作為發達經濟體之一,也在儘可能減少碳排放量。近日,NTU的研究團隊提出使用地下岩層來儲存二氧化碳。
在岩層進行碳儲存
來自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的地球觀測站(EOS)的研究人員對此一直在做出努力,科學家們致力於如何減少數十年里人類經濟活動產生的已經存在於大氣中的二氧化碳,而答案可能藏在地下。

圖源:NTU EOS
提到凈化污染的自然資源,森林是首當其衝的能手,它具有吸收二氧化碳並將其儲存在土壤和樹根和樹幹中的天然能力。與此同時,科學家也將視野轉移到另一個自然資源上——岩層。
科研人員正在研究新加坡的岩層是否適合儲存二氧化碳。地球的岩石圈層像是一個巨大的碳庫,數千年來,大氣中的二氧化碳通過一系列化學反應過程自然緩慢地進入岩石圈,並且不會侵蝕大氣層並和產生熱量,如此一來也不會導致全球氣候變暖。
原理及未知困難
EOS的科學家在努力研究新加坡岩層的地下地圖,以確保是否可以使用技術來獲取大氣中的二氧化碳並將其泵入地下深處的岩層進行儲存。

碳儲存原理 圖源:ST
設想該技術能將二氧化碳在高壓力下被壓縮,隨後變成了液體的形式。而岩層中上覆岩石的重量有助於維持這種壓力,從而使碳能夠長時間儲留在地底下。
不僅如此,該技術從本質上加快了碳被鎖定在岩石中的速度。而依靠自然過程來減少碳排放需要時間,若是使用技術,人類便可以及時抵禦災難性的氣候變化。

海岸線的岩石 圖源:todayonline
但是,根據國家氣候變化秘書處等五個地方機構以往的一項研究發現,新加坡需要克服各種障礙才能在本地使用碳回收、利用和儲存技術。
在儲存方面,研究發現新加坡沒有任何已知的合適地質構造來永久儲存二氧化碳。但EOS研究人員表示,根據他們對新加坡西部岩石樣本的分析,新加坡西部的岩層可能具有碳儲存的潛力。

作為研究對象之一的Puggol海域的岩石 圖源:zaobao
專業研究進行中
參與這項研究的EOS的地震學家Karen Lythgoe博士表示,新加坡西部地區的岩層由砂岩組成,砂岩是多孔的,細粒泥岩很有可能形成不滲透層。
但這也需要更詳細的研究來確保岩石的形狀正確,早期研究中收集的岩石樣本有助於讓研究人員初步了解岩石是否能有效地保持二氧化碳並隨著時間的推移還能捕獲它。但是,關於這些岩石層在將來是否具有碳儲存能力,還需要更多數據。

美國海洋學家加入NTU研究所科學顧問
圖源:ST
國際能源署在9月份表示,目前全球有15座空氣捕集工廠在運營,每年捕集超過9000噸二氧化碳,而全球二氧化碳排放總量為 315 億噸。毋庸置疑,減少並正確處理碳排放將會是一場長線戰役。

美國海洋學家加入NTU研究所科學顧問
圖源:ST
NTU團隊表示願意與其他領域的地質科學家積極合作,例如碳封存潛力領域、地熱潛力領域。也將積極利用新加坡的地下模型、城市規劃和風險映射等資源,同時,也在尋求當局可用的研究資助。
以上就是關於NTU的地球觀測站團隊在減少二氧化碳排放量做出的相關研究,對於利用岩石圈層進行碳儲存的開發實驗還在繼續,讓我們拭目以待,在將來創造一個可持續發展的地球環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