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儘管德國此時已用閃電戰征服了西歐絕大部分地區,可即使德國得以調動整個西歐的資源,也只是使自己的鋼產量和發電量稍微領先於剛完成第二個五年計劃的蘇聯,但後者的勞動力資源是德國根本無法企及的。至於和美國比起來劣勢則更為明顯——即使此時尚未進入戰時狀態的美國的生產能力還沒得到最大程度的釋放。到1944年德國用四年時間將自己的軍火產量提高了200%。

然而同一時期美國的軍事工業規模膨脹了整整19倍,美國的軍火年產量在1944年達到了德國的2.5倍、日本的6.7倍,在技術上相對落後的蘇聯也將自己的軍火產量提升到德國的90%。德國、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的失敗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就是生產力上的差距。在和平年代洲級大國在經濟資源的調度上也顯然具備比中等體量的大國明顯得多的優勢。

1945年戴高樂的顧問亞歷山大·科耶夫攥寫的《法國國是綱要》指出:隨著技術環境尤其是經濟規模的變化已使單一民族國家」不夠大「了,只有那些由若干加盟民族國家構成的」帝國「才可能在國際舞台上占據一席之地。二戰後法、德等歐洲國家也和日本一樣在面對美、蘇這樣的超級大國時存在規模體量上的先天劣勢,而近年來歐洲各國也和日本一樣出現了人口老齡化、少子化的問題。

在這種形勢下歐洲各國不得不採用抱團取暖的方式增強自己在國際上的話語權——歐盟正是在這樣的形式下應運而生的。我們不妨對比一下和日本同為戰敗國的德國:勃蘭特總理甚至以下跪的方式向全世界表達德國對二戰罪行的懺悔之意。在德國對二戰罪行在道德上的懺悔和物質上的賠償被視為是一項國家義務:1948年以色列建國後向德國就二戰中迫害猶太人的罪行提出了賠償訴求。

儘管此時德國自己尚未從戰爭的廢墟上恢復過來,但仍在第一時間向以色列支付了價值30億馬克的賠償。此後德國還協助以色列進行對納粹漏網分子的追捕工作。截至1993年1月德國對歐洲各國受害者個人賠款支付總額已達905億馬克,德國民間企業也絲毫不避諱自己在二戰中擄掠勞工等罪行:奔馳公司已累計向二戰受害者賠償2000萬馬克、大眾累計賠償1200萬馬克、克虜伯累計賠償1000萬馬克......
兩次世界大戰失敗的慘痛教訓使德國在戰後走上了一條與戰前截然不同的道路:曾經窮兵黷武的德國開始利用和平的政治、經濟、文化手段致力於歐洲一體化,如今德國已成為歐盟內部舉足輕重的主導國家,當年希特勒用武力沒能實現的統一歐洲的理想如今正被新時代的德國人用另一種手段所實現,而歐洲國家之所以接納德國正源於德國對戰爭罪行的深刻懺悔。
如今的日本在經濟總量上是超過德國。儘管名義上德國有正規的國防軍,然而實際上德國的國防軍還不見得比日本的自衛隊強。如今德國的聯邦國防軍現役總兵力只有17.8641萬,另有3萬準軍事人員。德國陸軍目前只有大約800輛左右的各型豹2坦克,德國海軍只有33艘艦艇。按說如今日本在經濟和軍事上都強於德國,可日本在國際上的影響力卻不及德國。
德國為彌補自身政治影響力方面的缺陷往往在歐盟的集體框架之下參與國際政治事務,所以德國在國際上的影響力往往可以依託於歐盟這一平台得到大幅提升。相比之下日本始終與中、韓等亞洲鄰國格格不入,所以日本的外交政策幾乎是完全依附於美國的支持,在國際政治事務中日本很少發出自己的聲音。日本要想扭轉自己在國際上日漸趨於平庸的地位也只能是與中、韓等亞洲鄰國合作推進亞洲一體化進程。
如果日本能與中、韓等國構建一個亞洲版的歐盟,那麼日本就能像德國一樣藉助這樣一個國際組織增強自身影響力。然而日本自明治維新以來就有著強烈的「脫亞入歐」情結。二戰後的日本在政治、經濟、軍事等各方面都處於美國的控制下,所以日本這個亞洲國家與歐美國家的外交關係遠比與亞洲鄰國更為密切,然而日本在歐美各國眼中始終是非我族類其心必異。

如今的日本儘管在國家體制、外交政策上已高度西化,然而與此同時日本在文化上卻又保留著濃厚的東方特色。日本要想擺脫日漸趨於平庸的命運就只有積極融入到亞洲一體化進程中。這需要日本放棄在外交上向西方國家一邊倒的「脫亞入歐」思維,同時必須深刻反思自己曾對亞洲鄰國造成的戰爭傷害。日本能否做出這兩點改變取決於自己,這不是我們在這兒所能回答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