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到底是民主制還是有一個專制政府?
新加坡的成功是靠權威主義嗎?
新加坡政府的廉潔,是高薪養起來的嗎?
究竟是什麼使得新加坡環境優美、秩序良好、管理高效呢?
這些問題,相信此前你都有所關注,也一定聽到過不少的解釋。

1978年11月,鄧小平訪問新加坡時在與新加坡政府正式會談以後,與李光耀單獨閉門談了3小時。這以後鄧對新加坡經驗贊口不絕,並多次對高層領導談到要向新加坡學習。所以很多中國高級領導人都訪問過新加坡,大量的中下級領導人和官員被派去學習和培訓。
2005年7月到10月,著名憲政學者蔡定劍先生被新加坡國立大學東亞所邀請做訪問研究,對新加坡的制度作親歷考察。他發現被國內官員學者推崇的新加坡經驗有很大的偏頗和誤解,使人們對新加坡的了解有相當大的誤導。
在下面這篇文章中,蔡定劍先生介紹了他所了解的新加坡經驗,並就我們應該向新加坡學習什麼發表了自己的看法。文章有點長,但值得耐心讀完。
蔡定劍先生先後供職於全國人大常委會研究室、秘書處,任職至副局長,後辭官治學,回到母校中國政法大學擔任憲政研究所所長、教授。2010年11月22日蔡定劍教授病逝,享年54歲。
新加坡以它高度的經濟發展,廉潔高效的政府和優美舒適的環境贏得了世界的普遍讚譽。新加坡的治國經驗特別為改革開放後的中國政府所重視,1978年11月,鄧小平訪問新加坡時在與新加坡政府正式會談以後,鄧小平與李光耀(編者註:通過導航欄「目錄」可查看3月23日推薦的相關文章)單獨閉門談了3個小時。這以後鄧對新加坡的經驗贊口不絕,並對高層領導多次談到要向新加坡學習(後來李光耀資政也幾乎成了中國領導人的資政)。所以我國有很多高級領導人都訪問過新加坡,大量的中下級領導人和官員被派去學習和培訓。所以,新加坡的經驗是中國從高層到地方官員高度認可的、並一直認真學習的榜樣。
在被我國官員學習和學者介紹的新加坡經驗中,有幾點被尤為推崇:一是威權體制,把新加坡的高速經濟發展歸結於一黨執政的權威主義體制;二是「高薪養廉」制度,把新加坡的政府廉潔歸結於「高薪養廉」;三是嚴格管理,把新加坡政府高效和良好的治理歸結於嚴刑峻法的管理。
2005年7月到10月,我有幸被新加坡國立大學東亞所邀請做訪問研究,使我有機會對新加坡的制度作親歷考察。我發現上述被國內官員學者推崇的新加坡經驗有很大的偏頗和誤解,使人們對新加坡的了解有相當大的誤導。我想談談我所了解到的新加坡的經驗,及我們應該向新加坡學什麼的一些看法。
1 民主機制下的威權政治
新加坡確實是一黨執政權威體制發展經濟的成功範例。這一點被廣泛地用來證明權威主義體制有利於經濟發展,經濟發展不要搞民主。
不錯,新加坡是一個建國40年來一直由人民行動黨一黨執政的國家。李光耀也一直以新加坡是一個國土狹小、資源貧乏的小國,不能出現多黨紛爭政治,否則將難以生存這樣的話來警告國人。新加坡也確實在人民行動黨的領導下取得了巨大的成功。這些都是不可否定的事實。我認為,新加坡的成功並不在於它的權威體制,而在於它充滿著深深的憂患意識和發憤圖強的精神,特別是人民行動黨在民主制的框架下,全心全意為民服務,以爭取人民支持的結果。
要了解新加坡經驗,必須了解新加坡的人民行動黨和它的政治制度。新加坡到底是一個什麼制度?是民主制還是個專制政府?它有一個完全英國式的議會民主制度,而又有一個列寧主義的政黨;有一套英國留下的法治傳統和公務員制度,又有一套融合儒家和法家思想治國的理念;它以英文作為官方語言(就是官方接受的都是西方文化和西方的思維方式),但又有76%的人有中國血統(又有很深的中國人的品性)。
人民行動黨有很多與中國共產黨相似的地方,它以為人民服務為宗旨,有嚴密的黨組織並有黨的外圍組織職工總會、青年團和婦女團,特別在基層有黨支部。有一套像中共早期嚴格發展黨員的制度,黨有很強的組織動員能力。
但是,它與中國共產黨有根本不同的地方,它不是一個以勞動者為基礎的政黨,而是一個精英分子政黨,早期有些普通勞動者入黨後被請出了人民行動黨。它是個以共產黨為對手、主要與共產黨鬥爭中發展起來的政黨。它是一個議會制政黨,而不是一個革命黨。它是通過多黨競選上台的,並且必須贏得五年一次的國會選舉才能執政,政府官員必須通過像西方議員一樣的競選過程。
當然目前的選舉並不是很公正的:人民行動黨作為執政黨,利用手中的權力,制定選舉規則、運用財政和政府資源、操控選舉程序(如在選區劃分、候選人資格審查等)、掌控媒體輿論,甚至最後不惜用司法手段打壓反對黨。但不管怎樣,它形式上還是多黨制,黨還是要靠打「選戰」,最終要靠多數人民的投票支持才能執政。黨不能強迫人民投票,而只能靠討好人民、取信於人民才能執政。正是這一點,是新加坡人民行動黨長期執政並被人們和國際社會承認其合法性的基礎。
儘管反對黨非常弱小,在相當一段時間裡無法挑戰人民行動黨,儘管執政黨可以利用行政、司法和媒體各種手段打壓反對黨。但是,反對黨對人民行動黨仍然有很大的壓力,人民行動黨對待選舉的認真態度,與西方多黨制國家政黨競選有相同之處。
由於人民行動黨最早是靠議會民主制上台的,儘管長期由它一黨執政,它可以利用各種民主的手段保證自己的地位,但它不能廢除民主制形式。它雖然有列寧主義政黨的組織,但它一直保持著黨內民主、黨內的開放思想和不同觀點。
另外還有很重要的一點,就是執政黨是通過議會和政府等政權的形式執政,而不是通過黨直接執政。競選國會議員,國會議員在聯繫人民群眾與政府方面起著支撐整個政權的作用,這點與西方民主的國家沒有區別。
所以,由上述而判斷,新加坡基本是個民主政體,但實行權威統治。人民行動黨執政基本上還是建立在人民支持這一合法性基礎上的。正是這一點使新加坡權威統治具有了合法性。人民行動黨以「為民服務」為宗旨,通過議會選舉途徑和國會議員大量、深入、細緻地做選民工作,爭取選民支持而取得執政,使「為民服務」通過議會制度和國會議員的活動,落實在行動上。我認為這是中國共產黨在「提高黨的執政能力」,真正實現「以民為本」的執政理念,應該學習和借鑑的地方。
新加坡的成功主要不在於它的權威主義,而是真正「為民服務」。如果只講新加坡人民行動黨權威統治一面,不講它時刻為民辦事,為爭取人民支持和選票的民主基礎,只講嚴刑峻法的管理,不講它高素質的公務員隊伍和嫻熟的法治水平,就是對新加坡經驗的極大誤解。
2 「為人民服務」決不是口號,而是實實在在的「行動」
下面我們來看看新加坡人民行動黨是如何「為民服務」,爭取民意支持的。
新加坡實行英國式的內閣制代議制民主。除有執政的人民行動黨外,還有很多反對黨。人民行動黨在歷次大選中的得票率最低的時候只有61%,高的時候84%,本屆議會得票率為75%。由於計票方法的問題,反對黨在國會中只有2個席位。
人民行動黨是怎麼在公開競選的條件下持久地贏得多數選票支持的呢?經調查研究,大致有以下幾種因素:
一是注重民意,為民服務。二是利用政府資源為執政黨大做民心工程,爭取選票,如競選時作出政治承諾,最後由政府買單。三是執政黨掌握了選舉遊戲規則的制定權,在選舉程序上作出有利於執政黨的安排:如選區劃分每次都可以改變,並且隨意分割,這可以把反對黨支持者集中的力量拆散;採用集選區制也很不利於反對黨取勝。四是以各種手段打壓反對黨,包括以候選人登記製取消政敵的候選人資格;通過對法院的控制來制裁反對黨。一位外國批評家說,「在新加坡,通過法律程序迫使一些批評者破產,從而使他們退出政壇,使用誹謗罪起訴來搞倒政敵,是新加坡政界高層慣用的方式。」
然而在以上諸種因素中,最重要的還是靠真誠「為民服務」這一條,沒有這一條,而靠後面這些不正當的手段,人民行動黨肯定早就被人民轟下了台。在我走訪的一些學者和普通人中,對人民行動黨最不滿的,也就是它採取後面這些不太光彩的手段。但是,由於它真的認認真真為民辦事,也確實辦得不錯,人民也就容忍了這些。而這些也是人民行動黨的危機所在。
人民行動黨的執政信念是以民為本,心繫群眾,關懷草根。它是怎麼落實這些理念的呢?具體通過國會議員與黨的社區領袖攜手紮根基層,以為民服務為宗旨,全心投入為選區服務,多種方式聯繫選民,定期接待選民,聽取民意,把脈民生,為民眾排憂解難。這些口號和方法我們聽起來非常熟悉,似曾相識。但對人民行動黨來說,這決不是口號,而是實實在在的「行動」。它是通過點點滴滴的為民辦事,才爭來了執政地位。
3 一個議員一年最多接待了5萬選民
人民行動黨議員是怎麼「為民服務」的呢?為此,我考察了兩個議員的選民接待活動日。根據行動黨的要求,國會議員必須每周有一個晚上接待選民,包括政府內閣成員也不例外(新加坡實行議會內閣制,政府內閣成員是從議員中產生的)。
我去走訪的正好是李顯龍總理的集選區(一個選區選多名議員,而且是各政黨組團隊來競選),與他一同選區的議員告訴我,李顯龍當副總理時也要每周來接待選民,現在當總理不能經常來,但每周也要委託人來接待選民。這個集選區有5個議員,把選區分成5個小區,每個議員固定聯繫一個區。
接待我的議員說,一般情況下每次接待選民大約有40~50個選民求助(據材料,有接待選民多的議員一年接待過5萬個選民)。接待室一般在社區由議員租用的幼兒園、社區活動中心等公共場所內。一些黨的社區領袖(基層骨幹)每周為議員接待選民提供志願服務,為求助者登記、錄入、摘要、分類和提出處理建議等。不管來多少求助者,議員當晚都要把所有投訴者接待完。
來選民接待站求助的問題,根本不是在我們這裡看到的那麼嚴重的上訪問題(或冤假錯案,或告貪官污吏,或土地被占、房屋拆遷等等),而在我們看來多數是一些雞毛蒜皮的個人小事。來投訴的問題通常是:希望能更快地分配到組屋(新加坡政府為高收入以外的居民提供的一種低價商品房);孩子能不能報讀更好學校;外籍配偶能否申請永久居民?有的是要求找工作;有的要求暫緩還貸款或緩交水電費;有的是子女不贍養老人;有的是鄰里糾紛樓上影響樓下的安寧,等等。
來求助的問題並不是議員都能解決,很多情況下議員只是給來訪者提供正確解決問題的途徑和信息,對一些問題提出處理意見、建議轉交政府部門和法定機構。議員有的也要求政府或有關部門的工作人員來現場辦公,當場解決一些選民的投訴。對極少數十分貧困的求助者急需要錢的,議員當場開出一張小額支票,以解燃眉之急。有關部門會十分重視議員的來信,會儘量解決求助的問題。有些大的、困難的問題,或有關部門沒有很好解決答覆的問題,議員有機會向部長提出,政府專門安排了議員與部長共同進餐的場所。不管投訴的問題是否能解決,有關部門都要給予投訴者答覆或給一個合理的解釋。
除了接待選民,議員還必須走訪選區與選民保持廣泛的接觸。訪問選區是十分辛勞的事。一種是撒網式的,利用半天時間走訪選區內的幾個點;一種是每周進行一次挨家挨戶的訪問,一戶一戶地認識居民。國會議員要確保大選前訪問每一座組屋的每個家庭至少兩次。通過訪問,了解普通居民的生活和需求,以爭取選民的支持。
4 人民行動黨總部只有11個工作人員
人民行動黨把整個執政基礎深深地紮根在基層。人民行動黨在基層還通過各種組織為選區公民提供服務,主要有人民行動黨社區基金和人民協會。
社區基金是人民行動黨在基層設立的福利性機構,為社區提供一些政府基層組織所不及的服務,在社區開辦行動黨幼兒園、託兒中心、兒童圖書館、電腦輔導班等,還為選區提供一些福利如保健計劃、學生獎學金等,總之居民需要什麼,就主辦什麼活動。如社區幼兒園為中低收入的家庭提供低價的學前教育(如每學期收費從20多元到80多元,私人幼兒園高達800到2000多元不等)。每個組屋區都有一所行動黨的幼兒園,目的是從幼兒開始培養對行動黨的認同,也是為了爭取家長選民的支持。
人民協會是一個半官方的非政府組織,主要從事政府不及的社區服務事務,如經營老人樂齡中心、退休人員俱樂部、兒童音樂繪畫班、電腦、健美、舞蹈班,甚至開茶室、收藏室等,組織居民進行交流、搞聚餐活動、節日慶祝、歌詠比賽、搞環境保護等,總之一切能吸引、服務居民的事他們都干。他們辦的這些活動雖然都是經營性的,但不營利,由於政府有補助,比其他完全商業性的經營便宜許多。
這些社區服務組織都掌握在人民行動黨的基層領導手裡。這個領導就是選區國會議員。國會議員既是選區黨組織的支部主席,又是社區基金會的主席,也是人民協會的顧問。就是說,所有「為民服務」的好事都由黨的國會議員包攬。在這裡,沒有黨的領導,只有黨的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