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過生日的小朋友從前只需要收禮物,現在還得派禮物。
蟻粉身邊如果有上幼兒園的小朋友,或許發現他們三不五時會帶著禮包回家,因為又雙叒叕有同學過生日了。
有些家長每當孩子過生日,都會請假到學校陪孩子慶生,帶上一個主題蛋糕,準備裝有小小玩具、貼紙和零食的精美禮包,讓孩子派給同學們。這還只是基本慶生配套。
有的父母還會「配套升級」,一些會特別到學校布置一下課室、一些會讓「小壽星」穿上主題服裝,一些會打扮成卡通人物出現在課室,一些還會帶上氫氣球派給孩子們,一些則在生日禮包中下重本,紅螞蟻看過較誇張的是聘請魔術師到課室給孩子們表演。
這種做法是獨樂樂不如眾樂樂的體現,還是時間和資源的浪費?
紅螞蟻團隊當中恰好有兩人是幼兒的家長,對這個課題持對立意見。
孩子過生日該不該也給同學們送禮,既然不是大國博弈這麼嚴肅的課題,就歡迎蟻粉根據以下的看法「選邊站」:
送禮物!
給上幼兒園的孩子慶生,會不會無形中對家境不是太好的家庭造成某種壓力呢?
或促使孩子產生相互比較的心理?
一年吃這麼多次蛋糕和小零食,對孩子的健康好嗎?
這些都是我幾年前在決定是否要「隨波逐流」時常拷問自己的問題。
必須坦承的是,我最後還是加入了這一行列,其中一個原因真的是顧慮到「沒有生日會」的兒子會感到失落,既然我們有這個能力,就給他辦個簡單的生日會,並借這個機會「說教」。
但我堅持在他們3歲時才開始在學校慶祝生日,因為這個歲數比較有意識,也了解生日這回事。
第一,我會儘量把學校的生日派對局限在「基本配套」,禮物包里的零食儘量選擇較健康的,買磅數和糖分少一些的蛋糕,禮物也儘量選擇益智的、實用的或有意義的,如冠病期間親手給孩子做縫有他們名字的口罩、學習華語的貼紙書、能了解父母童年玩的小玩具等。

學習華語的貼紙書。(紅螞蟻攝)
而可以買的零食和禮物的清單列出來後,我會讓兒子從中挑選,並讓他解釋為什麼做出這樣的選擇。
我和先生都認為,人一生中需要做出無數個抉擇,獨立思考做決定是一項非常重要的生活技能,他們應該從小開始學習,並為自己所做的決定承擔責任,無論好壞。

令紅螞蟻欣慰的是,即將過五歲生日的兒子,會根據朋友的愛好挑選最適合他們的樂高積木,放進各自的禮物包里。註:購買的樂高試玩包幾乎個個不一樣,每個6元左右,樂高也是他最愛的玩具。(紅螞蟻攝)
第二、我們給兒子詮釋生日的意義是:這不是收禮物的一天,而是他如何誕生的一天,以及與他所愛的人分享的一天。
例如,我們告訴他受人恩惠,要懂得感謝。他一年中收下同學們這麼多禮物,現在輪到我們請同伴、老師們吃蛋糕,給他們送小禮物,謝謝他們的陪伴與照顧。
所以在準備禮物時,我都要求兒子參與其中。

當時就快3歲的兒子負責把寫有「他三歲了」的小心心綁在禮物上。(紅螞蟻攝)

就快慶祝五歲生日的兒子親手在禮包里寫上同學的名字,順便練字。(紅螞蟻攝)

哪怕字很醜,都得把29個同學的名字寫下來。(紅螞蟻攝)
第三、學習力所能及的道理。
記得有一次兒子問為什麼不能給他的同學們送大盒的樂高積木,我們就坦白地告訴他,我們目前沒有這個經濟能力,而且送人的禮物不在於大小,而是在於心意。
最近在準備他的五歲生日禮物包時,我發現自己準備的零食有點太少了,就徵求他的意見覺得這樣夠嗎,不夠我還可以再買?
欣慰的是,他竟然說,零食本來就不健康,這樣已經夠了。
以往生日因為都在冠病疫情期間,除了在學校辦生日會,我們都會邀請至親到家裡吃個飯,一起吹蛋糕,拍照留念,順便藉機會聚聚,當然他也會收到一些禮物。
走出疫情後,大家時常碰面,我們就決定只在學校慶祝,省下張羅第二場的精力和金錢。
原本還擔心兒子會有落差感不開心,豈料向他解釋辦一場生日會需花費不少錢,我們想要省下來,他竟然愉快地答應了。
其實,大人們擔心這個那個,似懂非懂的小孩其實不會想這麼多,與其擔心他們「比較」,不如花點時間解釋,請客的或受邀的應該都能從一場生日會中領略一些小道理。
話說回來,如果有選擇,還是希望幼兒園以不一樣的方式給孩子慶生,例如讓同個月份的孩子一起慶祝生日,或者不吃蛋糕不送禮物,光是邀請孩子的家長來分享「小壽星」成長的點滴等。
不送禮物!
每當兒子從幼兒園帶回一個生日禮包的時候,我都會忍不住皺一下眉頭。
他的玩具已經多得他無法每一件都取出來玩了,現在又添了一個小玩意,還未必是他喜歡的。
他收到的生日禮包物品中,我印象比較深刻的是:一隻閃著五顏六色的燈泡、卻不能顯示時間的「手錶」、以及一隻上了發條後會屁顛屁顛地「走路」的藍色小雞。
之所以記得這兩件禮物,是因為第一個是簡直是虛有其「表」,除了刺眼,毫無實際用途;另一個嘛,對不起,兒子膽小,對那無辜的發條小雞不只敬而遠之,還遠而避之。

只發光,不能顯示時間的「手錶」(左),以及另一名小同學生日禮包裡頭附上的木製悠悠球(yo-yo)。文中提到的發條小雞令兒子感到害怕,只好丟棄。(紅螞蟻攝)
更頭疼的是,禮包裡面通常還包括零食,如棒棒糖、巧克力餅乾等。
兒子如果不喜歡吃,就直接扔掉,那是浪費。
但如果是他喜歡吃的,那就更麻煩了:這些高糖分、低營養的零食,讓三四歲的孩子吃多了會發胖,不讓他吃又要費心思跟他周旋。
反正在這種情況下,家長基本上就是豬八戒照鏡子,里外不是人。
更令人咋舌的是,還有闊氣的家長竟然為班上的每位同學送上一份麥當勞的開心餐,有漢堡薯條,說不定外加可樂。
咦?說好的健康飲食呢?

Super Ring這款零食不只是馬來西亞前首相納吉的心頭好,在幼兒園學生的生日禮包中也相當常見。(取自臉書)
或許是我從成人的角度過度解讀了孩子們簡單的快樂,但今天的孩子(尤其是家長有能力送他們上幼兒園的)多數過著衣食無憂的幸福生活,好吃的好玩的多半不缺,因此我不禁要問:真有必要送禮包嗎?
假設幼兒園班上有20人,家長除了訂購足夠讓20個孩子吃的生日蛋糕,再給他們每人送上禮包,孩子每過一次生日就要動輒花上二、三百元。
這個數目在一些人眼中或許是小菜一碟,但更應該問的是,這筆開銷是必須的嗎?
別忘了,這些禮包的「成本」還包括採購禮物和包裝禮包所花費的時間和精力。
幼兒園的孩子們畢竟才三、四歲左右,身為家長的我們是不是要他們習慣給朋友送上生日祝福後,就理所當然地收到禮包,值得商榷。

給孩子的生日蛋糕,造型精緻,上面還可以配上小玩具。(聯合早報)
基於上述原因,我和太太堅持在兒子生日時,只為他準備蛋糕跟小朋友們分享,禮包從缺。
到目前為止,我們也是兒子同學的家長當中,唯一這麼「吝嗇」的家長。
我們的頑固未必會帶動其他家長也省了禮包,更可能讓其他家長嗤之以鼻,但我們還是堅持不送禮包。
畢竟,兒子對生日的回憶不會因為禮包變得更美好。
他會記住的,是同學圍著他唱生日歌,是老師貼心地按照他的喜好點綴課室(至少他在幼兒園慶祝過的兩次生日都是如此)。
這些說簡單其實也不簡單的喜悅,都不來自禮包,也不需要禮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