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全球多家知名科技公司紛紛宣布大規模裁員。這一趨勢表明,隨著政府不斷調高利率以抑制通脹壓力,依靠廉價資本搶占市場份額的時代正逐漸結束。
許多處於高速增長期的科技公司在COVID-19疫情期間積極招聘員工,以滿足數字產品和服務前所未有的需求。這些公司並沒有選擇聘用合同工以獲得更高的人力資源管理靈活性,而是通過給出「過度承諾」,聘用具有過高薪水和補償計劃的全職員工來應對這一挑戰。在新加坡,為了爭取到合適的工程師,冬海集團提供比競爭對手高出一倍的薪水吸引求職者。截至2021年底,冬海集團員工總數已經增長了99.1%,達到67,300人。
全球前100家科技公司中有80家在新加坡設立分公司或工作室,隨著裁員浪潮席捲東南亞,新加坡科技行業的工作機會從2021年7-8月的9200個減少至2022年4-5月的8850個。疫情期間遠程工作和零工經濟的興起,也意味著全球招聘趨勢變得更加「去中心化」,更為分散。

由打車巨頭Gojek和電商商務公司Tokopedia合併而成的GoTo於2022年11月宣布裁員1300人,約占其總員工人數的12%。據悉,GoTo在2022年前9個月的虧損達12.9億美元,至今仍未盈利,因此裁員是必要的陣痛期,以確保公司長期的可持續發展。
冬海集團是一家涵蓋遊戲、電商和金融服務平台的科技巨頭。然而,在2022年下半年,該公司宣布將裁員7000名員工,約占總員工數的10%。類似的,印度尼西亞的Lummo和LinkAja、新加坡的Crypto.com以及馬來西亞的科技獨角獸Carsome等初創企業都在縮減它們在其他地區的工作人員。此外,像亞馬遜、Meta和Shopify等巨頭企業也在進一步削減它們在東南亞地區的人力成本。
由於全球經濟的不確定性,許多初創企業都持謹慎態度。相反,大型科技公司在疫情期間則迅速擴張,以應對封鎖和遠程辦公所引發的消費者行為變化。隨著消費者生活方式回歸到疫情前的狀態,消費行為也從網購轉向了線下購物和旅遊。此外,對通貨膨脹率的擔憂也進一步抑制了消費者的購買慾。

2022年,資本成本的上漲迫使企業追尋可持續發展道路,而不是通過「燒錢」來獲取市場份額。公司,尤其是規模較小的公司,在利率上升的情況下很難獲得資金。全球經濟衰退的威脅迫在眉睫,加上供應鏈持續中斷,通貨膨脹加劇。科技公司在這樣的背景下將增加對資金的依賴,以此「維持生計」。一旦科技行業能夠減少對貸款的依賴,科技公司就需要整合其資源,重新構建能適應消費者不斷變化偏好的員工隊伍。
因為科技公司仍在虧損,裁員可能會一直持續到2023年,甚至2024年。在新加坡,80%的被裁員工從事非技術工作,例如銷售、營銷和公司職能。相比之下,信息和通信(I&C)行業的職員仍然能夠在金融服務等其他行業獲得工作。據悉,信息和通信行業的空缺職位由2021年12月的11,100個持續上升至2022年6月的12,100個。
科技行業尚有一線生機。一些初創企業和科技公司正在擴大其信息與通信服務,因此他們有機會吸引和留住以前無法獲得的技術人才。東南亞地區的招聘人員也注意到,Meta、Twitter和亞馬遜等大型科技公司的前員工在產品開發、數據分析、軟體工程和人力資源技術等領域的求職數量有所增加。

對於大型科技公司而言,市場波動的長期影響將受到各種原因的限制。隨著東南亞經濟數字化水平的不斷提高,該地區對技術工作和人才的需求將繼續供不應求。這是因為各大企業試圖將其辦公地點拓展到世界各地,以增強全球價值鏈的韌性。因此,許多新興科技市場,如越南,正經歷著招聘人數大幅增長的趨勢。
預計到2025年,東南亞網際網路經濟市場價值將達到3,630億美元,高於之前的預測3,000億美元,這將進一步推動對科技工作者的需求增長。這種增長對非科技公司而言也是一柄雙刃劍,既會帶來更多商機,也會對其施加壓力,促使其跟隨科技行業的步伐共同發展。
儘管科技公司面臨虧損和裁員的困境,但擁有可持續商業模式的科技公司仍能吸引投資者的目光。2022年,專注於東南亞的風險投資基金籌集了9億美元,與去年相當。隨著通脹率預計將在2023年底放緩,數字化轉型仍是推動經濟強勁復甦的關鍵驅動力。
文章來源:東亞論壇(East Asia Forum),2023年1月13日,星期五
作者:FAIZAL Bin Yahya,李光耀公共政策學院新加坡政策研究所(IPS)高級研究員
部分圖片來自網絡
本文內容來自於作者,不代表新加坡國立大學李光耀公共政策學院官方機構觀點
(文章原載於微信公眾號李光耀公共政策學院,感謝授權看南洋轉載)